揚帆在歷史大海之間--記62年前先父的一段海上歷險
今年四月五、六日,第一屆海峽兩岸大專盃帆船錦標賽在金廈海域舉行,來自金廈及台灣兩岸三地的十五所學校,十九艘帆船,從廈門五緣灣啟航,穿越金廈海域,抵達金門水頭。這項活動是兩岸帆船在斷絕往來62年後的復航,金廈兩地等地方首長均到場見證這項深具歷史意義的盛事。
民國三十八年中秋節(十月六日)前夕,金門陳坑(成功)的漁船出海捕魚豐收,先父友財公與同村的木伯(陳清木),料羅的撥伯(謝再撥),以帆船載運魚貨到廈門販售,當他們正慶幸很快將魚貨售完,可趕回家過中秋之際,卻聽聞共軍入閩後勢如破竹,先頭部隊已逼近廈門。留守斷後的國軍奉命封港,禁止船隻進出,準備棄城。三人歸心似箭,不顧一切趁夜放舟偷渡,離開和平碼頭。小舟出港後,巨浪滔天,海水像暴雨灌進船艙;原來,一個秋颱正撲面而來。三人就像過河卒子,沒有退路,只能拚命向前。怒海孤舟,父親操帆掌舵,撥伯奮力搖櫓,木伯用臉盆將湧進艙內深可及膝的海水往外潑,一刻也不敢歇手。夜幕無邊,小舟在山一般高的浪濤之間左右穿梭,危機四伏。平日原本三、四小時的航程,這一趟花了十幾個小時,第二天午後才回到村前。
父親曾回憶說:「當時一心只想要回來,全然不顧危險,能平安返回,真是神明保佑。」在他們歷劫歸來後數日,十月十七日,廈門淪陷;十月二十五日,共軍渡海攻擊金門,爆發古寧頭戰役,從此兩岸分隔長達數十年。
而他們這一趟九死一生的航行,很可能是大陸淪陷前,從廈門駛往金門最後的帆渡。62年後,當參與兩岸大專盃競賽的帆船,在雲淡風輕的四月天,輕鬆穿越金廈海域抵達金門,與當年父親在兩岸風雲劇變之時,驚濤駭浪,冒險犯難的航程,也做了一次聯接與對比。如果父親健在,他必然會心有所感,想一睹這一場盛會。
父親幼年喪母,唯一的兄長「落番」後音訊全無,十三歲時因老父生病,開始「討海」擔負家計。因為生性勤勞,閒不下來,他到七十多歲時還經常出海捕魚。在他超過一甲子的「討海」生涯中,前三十年,漁船都是靠搖櫓與風帆為動力。他身手矯捷,身子硬朗,具有靈敏的方向感,是天生操帆與掌舵的好手。
父親總是充滿生命活力,喜歡到處行走;他充滿慈愛,處處為兒女們設想,在他往生的前一週,家族聚餐時,還一個人悄悄地前往餐廳櫃台結帳。大去之前,他只在加護病房停留幾天,似不想拖累子孫,這也如他一向不拖泥帶水的個性。他幼時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年青時在動盪的歲月中打拚,一生辛勞,卻積極樂觀,捐地興學,廣結善緣。今年三月廿五日子夜,九十一歲的他在眾多兒孫陪侍下,於家中大廳旁安詳地嚥下最後一口氣安息了。就像一艘曾經四海揚帆的小舟,在落帆後靜靜地靠泊岸邊,從此,讓兒孫、好友、宗親對他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