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黃的記憶
每逢週休二日清晨,如果沒有其他活動,我都會與內人到中山林走一趟,除了運動外,也常會勾起往昔的回憶。其中記憶最深刻的是中山林周圍的木麻黃落葉(後來才知道這是它的細長條狀綠色的莖),因為記得在民國67年時,內人從台灣嫁到金門來,那時家裡還很窮,且瓦斯尚未普遍運用於各個家庭,後來雖然可以買的起,但又覺得貴,為節省起見,常利用假日到中山林附近耙木麻黃秋(以前誤稱之落葉)作為煮飯的燃料,因為它很好燃燒,煮飯效果好又快,耙的時候又軟又好裝袋,常常用手推車裝載大概兩倍高的木麻黃一整車回家,可用一個禮拜之久,那時候感覺到木麻黃真是我們生活中的恩物。記得在寧中小教書時,每年都要製作科學作品,有次想不到好題目,在用木麻黃燒飯時,突然激起我以「木麻黃燃燒熱之探討」為題製作科展,並榮獲全縣首獎,後來又引發我進行「金門地下水的調查與研究」、「金寧地區紅土層的探討與研究」、「金門泥碳土層的探討與研究」…等,且均連續榮獲全國科展第一、二名,為金門爭取榮譽!以致後來更對金門地質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投入金門地質的研究,民國87年受到楊樹清先生之鼓勵編撰金門學之「金門地質地貌」專書,這些可以說都是木麻黃給我的最大啟示與恩典。
記得小時候對木麻黃的印象並不好,因為看到木麻黃的幼苗又小又細,種在紅土上,常懷疑怎麼能活呢?而政府、學校又要求大家要種樹,並倡導一人一樹運動,種不活又要罰,感覺到真是天大的笑話。等到稍長,看到木麻黃日愈長高,後又衍生很多小苗從紅土竄起,尤其田邊的木麻黃更是囂張,為了保護農作物的生長,家父常叫我用鋤頭把它除掉,想到木麻黃成長不易,又能在貧瘠乾涸的土壤中活下來,以及政府要求全體軍民種樹的苦心,我怎忍心除掉它?我只好把它移種到離田遠一點的空地上,但常被家父指責說,到時它的根若又伸到我們田裡,我們的農作物活不下去了,後來我就建議在田邊挖溝,只要不讓根伸展到田裡就好,幾年後這些木麻黃變成我們夏天種田避暑之恩樹,這時才對木麻黃有較好印象。
民國88年丹恩颱風襲擊金門,在東南半島的木麻黃大部分被吹倒,而之前幾次颱風,也發生過木麻黃傾倒傷人的事件,因此有人認為木麻黃不好,且無經濟價值,要換樹種,但這些不能全然怪在木麻黃身上。其實木麻黃有很多好處,除了一般所知,它是最佳的防風林,可植於海邊,樹高且堅硬,因生長迅速,抗風力強,是濱海防風固林的常見樹種之一;還可作為建築、家具、造紙用材,樹皮可提製栲膠,也可製備染料用來染漁網,誰說它沒有經濟價值?只是我們沒多加利用而已。現在除了保留環島北路及少部分木麻黃行道樹外,其他都被外來樹種取代,其實應再選擇適當的路段或空地種植木麻黃,並以宣導方式讓大眾了解木麻黃對金門之恩賜,因為木麻黃之庇蔭,才有今天金門綠化成功的例證;而木麻黃之成長也陶冶了金門精神之建立,木麻黃對金門恩情之大,筆墨難以形容!因此我們應重新思考:如何讓金門人深刻體驗木麻黃對金門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