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遠鄉舊韻

發布日期:
作者: 翁翁。
點閱率:759
字型大小:

幾乎繞了大半個國境,耗去六個多鐘頭時間,才從金門家鄉一路僕僕辛苦的返回生活的台北。
清明之後,儘管天候氣象晴朗,是適合行遊的天清氣爽時節,不必擔心飛機起降的困擾。原想在家鄉逗留些時間,終究無法擺脫台北這頭,緊湊且具時效性的一些設計案件的催促,必須趕回工作的台北。為了替祖父的墓地移靈到靈骨塔,錯過原先預定飛台北的班機,到機場才驚覺,儘管清明連假已經結束,機場裡仍擠滿了等待補位的旅客。航空公司似乎毫無安排加班機的意思,枯候了兩個小時,決定改搭唯一僅剩幾個空位的飛台南班機,再轉乘高鐵北上。原先五十分鐘的航程,等等停停,幾經週轉,抵達台北已經是街燈漸亮、日暮黃昏時候了。
短暫的返鄉三天,再次親身經歷清明祭祖的習俗過程。彷彿重回兒少時候,和兄長們追隨著父親和伯叔們,踩著清明的細雨泥濘,徒步辛苦的跋涉過三、四個村落,逐一除草、整理、完成每年祭拜歷代祖靈墳墓的傳統。掃墓的過程其實漫長而辛苦的,在那一切都靠雙腿行走的年代,得趕在兩三天裡,準備祭祖祀品、分配各房工作任務、規劃通知祭禮時辰,一座接一座的掃墓祭拜,一點也馬虎不得,靠的就是老一輩們的傳承以及對於慎終追遠的不變信念。我想仍有許多根深蒂固的習俗,繁衍著這個島嶼的美好傳統與信仰。
也或許是離開島嶼太長久,直覺地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隨著時代在變化,有些傳統,我們的記憶猶在,只是脫離太久,無法確認那些久遠的記憶是否仍然延續著。不僅僅於掃墓、祭祖,關於清明的印象,還有令人難忘的「七餅」、「 呷頭」、「嬰仔酒」、「分包子」……等等。
驚訝於祭拜翁氏開基祖墳的儀式裡,整座古墓周圍滿滿的宗親環繞,老老少少,兩三百人遵循著司儀的司令,慎重而虔誠的跪地禮拜。慚愧的發覺理當熟識的宗族鄉親,我卻大部份感到陌生,看來他們長久守候著家園與習俗,沿襲著傳統的美好;而年少離鄉的我輩儼然成了逃兵,過了中年才回來重返家鄉習俗文化,會不會遲滯了些?
在松山機場等待返鄉班機時,意外遇見幾位兒時玩伴,大夥不約而同選擇清明時節返鄉掃墓,而且都是離鄉多年,莫非正是遠鄉遊子內心相同的繫念。清明前晚,約好一道前去頂堡探訪已經退休多年的翁炳賜老師,見他與師母都健康安然,甚感欣慰。他在我們輕狂的青少年時期,身體力行,誘導我們踏實奮進、謹守分際。三、四十年來大夥都銘記在心,不論後來同儕成就高低,事業容有差異,翁老師一直是我們恆久的敬仰。
回到台北,獲邀替藝文前輩楚戈先生的追思紀念會設計場佈以及文宣。鄉籍藝術大師李錫奇伉儷與楚戈交情匪淺,李老師特別來電囑咐我要多費心思,替楚戈先生設計出一份兼具創意、質地及氣勢的訃帖,以示他對這位半生知交的老友的追悼。楚戈前輩的才華洋溢,詩、書、畫、論述都有成就。我花了心力構思,慎重的設計了系列文宣,也接獲許多稱許,我想是前輩藝術家的風采及精采的作品激發了我的設計聯想,一切的榮耀歸於楚戈前輩。
一回與李錫奇老師小聚,他感嘆歲月飛逝,不覺生命已過大半,雖然創作一生,忝有今日的成就,但是近半年裡陸續失去幾位深交的故友,不勝感嘆。他最大的願望是有生之年,能在孕育他的海島家鄉成立一座藝術館,把這一生的創作經典與榮耀,與家鄉分享,不辱身為金門人的際遇情份。他說名利已經不是他所在意的事了,如何為生命留下一些蹤跡,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才是他這個階段最大的冀望。
有些事或與時間無關,有些際遇,緊緊攀附在歲月臂膀,一刻也不容虛耗。
有些機緣稍縱即逝,有些想法,與生命同樣輕重,值得用一生來堆築夢想。
近期和幾位氣味相投的鄉親,定期聚會討論,我們正傾力編輯一套《金門當代人物志》,這是現任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會長牧羊女及秘書長李台山兄的主張。把原本每年定期餐聚的費用,轉換為另一種文化形式的凝聚,為現階段的金門中壯代留下一些身影。完全自主性的出版工程,靠熱心的鄉親共襄盛舉,出資出力,不耗費公部門一丁點資源。這也是當初楊樹清兄發起成立「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時就草擬的構想,能夠逐步接近夢想,在期待裡另有一分喜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