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加坡的海印寺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025
字型大小:

三月,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之交的島國,豔陽如昔,我的造訪是為了持續瞭解海外金門人社群的歷史。
在新加坡金門會館郭秋裕秘書長的指引下,楊素美董事特別向任職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請假,陪我到蔡厝港郊區、一處風景優雅的山丘上探訪新加坡的海印寺。而這座名聞遐邇的寺院,其肇建過程與金門人有關。
1928年,原籍金門湖前的星洲商紳陳芳歲(1910-20年代曾任金門會館前身的浯江孚濟廟、金門公司的副總理,曾與總理黃安基共同促成金門獨立設縣)獻出土地,由其夫人楊銅荷女士發起創辦了一所專為女眾佛教徒修道、學佛的道場。陳芳歲是一位虔誠又熱心的三寶弟子,經常慷慨解囊、濟弱扶貧,深得當地人的愛戴。創建海印寺之初,便得到廣大信眾的支持。
隨著來寺學佛及住寺清修者日漸增多,原有木椽亞答屋宇不敷使用,幸得新加坡龍山寺住持端等老和尚的全力資助,1937年起規劃興建一座大雄寶殿,1939年竣工,並請來書法大師徐悲鴻親書「海印寺」匾額。信眾一度達到60餘位,皆為持戒清修的女眾。除早晚課誦及日常事務外,也在閒暇時期為當地一群適齡兒童教授啟蒙與初級的課程,兼及為當地婦女提供學習家政與縫紉手藝之需,深得各方嘉許。
1941年,日本南侵獅城之際,當地災民紛紛避居寺中,人數竟逾百餘位。幸得英國軍隊的照顧,才免於受難及飢餓之苦。1942年初,日本佔領新加坡。當時人心惶惶,寺中的生活更形緊張。日本軍官來寺觀察,知悉海印寺實為一所婦孺清修的梵剎,即諭令日軍加以保護,並撥給糧食資助,使得海印寺暫得安居,直到1945年光復為止。
隨著戰後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到處林立的政府組屋(公屋)大大改變了英殖民時期的新加坡景觀,然而海印寺仍安靜、莊嚴地矗立在蔡厝港的小山丘上,提供這個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勤奮人民一個心靈慰藉之所在。1992年寺內女性信眾逐漸老去,遂禮請現任住持傳誼法師接手日常寺務,並將寺院轉型為僧伽道場,以繼續弘揚佛陀教法。同時,寺內建築年久斑駁,傳誼法師計畫逐步重建海印寺:1997年重建香積堂及齋堂;1998年由中長老主持奠基典禮,動土重建大雄寶殿,並於功德堂原址興建一幢三層樓建築物,一樓為功德堂、二樓為普門閣、三樓為覺皇殿,1999年全部竣工,並易寺名為海印古寺。
2000年起,海印古寺進一步創辦了海印寺佛學院,禮請真目法師擔任院長,2004年並完成一座四層樓建築供學院使用,並命名為印修樓,以紀念本寺開山印修姑太(楊銅荷女士)。學院分心覺成人班、心苗兒童班及心智少年班,人數共逾百人。每星期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學生於此上課、靜坐及學習禮儀等,亦開辦晚間課程,藉此吸引更多人士前來學習佛陀教法。
海印一詞,出自於《華嚴經》的「海印三昧」。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我還不清楚當年陳芳歲、楊銅荷夫婦命名新加坡海印寺之時,有無受到金門海印寺之名的影響。但我可以確信,在新加坡佛教史上,金門人的貢獻值得一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