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拜拜
常參加婚禮。婚禮的喜慶氛圍,常帶領我看見老家三合院廳堂中一幅喜氣洋洋的新婚賀匾,上頭以金色顏料畫上道教、佛教等吉祥人物,如南極仙翁、捧花童子、也許還有觀世音菩薩;賀匾上描繪的眾多神佛,多低著頭,瞧人間世界,旁邊寫上幾個字「百年好合」。
描金、描紅,喜氣洋洋,這便是我的喜事圖景。「百」大約是我最早認識的字之一,雖還不及識它,卻常聽到「吃百年」這個詞。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其他祭祀,年幼的我聽從母親指示,跪在香案前,母親立在我身後,舉起我的手掌,邊祈求邊說,請老天爺保佑,保佑我們家某某身體健康,吃百年,長壽命……母親的祈禱語不會只有這麼短,聲音嚶嚶嗡嗡,如一隻細蚊,人們跟神,以私語溝通,且以低卑的姿態表達虔敬。
母親為我祈求,有了孫子後便為孩子祈禱。家族旅遊經過許多寺廟,母親總熱中於此。我後來才得知,那是旅行社配合母親的需求,特別多設的點,只為了讓母親添香油錢。到廟裡,母親總攬過孩子,舉香膜拜。孩子還小的時候,總站不住,最後竟站定了,專心讓母親為他祈禱。
母親的禱告詞,似較往常長了許多,以前她是母親,上有父母兄長、旁有丈夫、下有兒女;現在外婆外公、阿公阿嬤已入仙籍,得祈求他們衣食保暖,而當了神,更要保佑後代子孫哪。丈夫、兒女之外,母親且多了外孫、內孫,要唸完一連串的名字,更費時間了。
對母親或對任何一個有情有感的人來說,往者雖逝,卻未弭矣,他們陳列在仙界、佛界以及人界,依然被母親深刻惦念著。孩子後來竟感染了這股聖潔氣氛,祖孫一邊說、一邊動作,竟也配合無間。
現在,要拜拜的地方,除了廟,就是舊家了。清明祭祖,我都帶孩子回家,家裡移出香案,擺放菜餚,母親得擲筊問阿公、阿嬤,問冥冥先祖,可食飽了?有一次去得晚,母親怕菜涼,欲讓早到的哥哥、弟弟先用,拿起筊杯,不管怎麼擲,都是「笑杯」,我才開門,母親就急著說,你看,你沒來,阿公、阿嬤都抹放心。我讓孩子跪在客廳,跟他說,懸掛香案左邊的,正是不讓阿伯、叔叔先開動的阿祖喔,我立在他身後,執起他的小小手掌,喃喃祝禱。
舊家小,祭奉的規模、供俸的神,自然比不過昔果山老家。老家廳內牆上,掛滿喜氣的匾額,舊家自然是沒有的,只祖宗牌位跟阿公、阿嬤遺照。但每當我悠悠跪禱時,舊家跟老家的廳堂卻合而為一。我又彷彿回到年少歲月,屋外是木麻黃跟相思樹,還有待抓的蟬跟金龜蟲,留在迎風招展的樹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