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香江行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607

今年四月下旬,趁著到香港大學參加學術會議之便,略窺這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風貌,擷風採俗,也算領受了許些東方明珠的光采。
香港開埠前不過是一蕞爾小島,海盜盤踞之處,少數漁民往來其間,常居船上而不陸處,是為蜑民。歷史上香港在漢代以前已有人跡,考古曾發現漢、唐零星古物。宋朝末年帝昺逃避元兵追捕,曾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猶有宋皇台,據說是帝昺夜宿之處。今日香港地區包括了香港本島、九龍半島及新界,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後的南京條約,清廷割讓香港,一八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北京條約,英人又取得九龍半島,一八九八年,英人再強行租借新界及離島九十九年,其時香港地區人口不過四千人。經過英國人百餘年的經營擘劃,今天香港已成為一國際化大都會,總人口數近七百萬,平均人口密度六千人,但因香港地區多山,人口都聚集於濱海少數平地,若以平地人口計,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出二萬五千人,世界上的大都市恐怕罕有其匹。
香港大多數居民為廣東移民,九七回歸之前,港人大多說粵語,普通話在這裡行不通,回歸之後,港人學習普通話意願略有提昇,年輕一輩大約略通國語。粵語之外,英語最為通行。香港也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外來之工作人口及觀光客不少,走在中環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東南亞之菲律賓、印尼等地傭工,印度警衛及歐美觀光人士。香港的大學同樣十分國際化,以華人世界最好的大學港大為例,除中文學院之外,所有課程皆以英語授課,故能招徠英語世界及華人中許多優秀的師資和學生,香港大學教授的待遇是台灣的四倍,也遠遠超過大陸,略優於新加坡,這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地優秀的人才,今日港大的教授來自世界各地,大多出身一流學府,形成了學術上的良性循環。
但香港的繁華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的一面,在資本主義商業法則的運作背後,是生存的嚴酷競爭。偷得浮生半日閒,我走在太平山上的自然步道中,下望是宛如水泥叢林擁擠不堪的超高樓群落,太平山腰的豪宅與山下的籠居,儼然是香港的兩個世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