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裡的大歷史
我是從寒川(呂紀葆)先生的詩文中開始認識他的。他是著名的新加坡華文作家,祖籍金門。
寒川的書寫,其背後所承載的感情,真誠而濃郁,是一種離散者心中永恆的鄉愁,也是一個反映大時代的歷史證詞。作為海外華文作家,寒川的成就不在華麗炫目的文學詞藻,而是感動人心的生命宣言。
在福建、廣東、海南等眾多僑鄉中,無論人口規模、土地面積、地力物產等條件,金門島群(以大金門島、烈嶼島為主)只是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但若論及歷史文化的豐富程度、海外鄉僑的傑出表現、鄉情凝聚的認同力量等層面,金門可一點兒都不輸給其他的地緣或方言群的社群。事實上,先天環境的艱辛往往激發了人們求生存的意志,貧窮帶給他們不是災難,而是一種勤儉不懈的內在動力。金門人就是上述歷史規律的實踐者。這些內在動力支撐了他們從海島走向世界、從困苦走向富裕。
更可貴的是,與其他僑鄉的華人一樣,致富的海外金門人,並不是以滿足個人榮華富貴為目的,他們帶著一種家族或宗族情懷,也具備地緣的、整體的公共意識,成功者往往以光前裕後、照顧族人及鄉親為職志。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的金門島上眾多家庭仰賴僑匯經濟方能過活,華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各地的宗祠、宮廟、學堂、宅第等建築,華僑捐資修建的情況非常普遍。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成功典範,也營造了一種激勵人心的出洋夢。
但是,相對於經商致富的僑商以不朽的磚石建築訴說著永恆的夢想,更多不甚成功的金門鄉僑散居各地,從「落葉歸根」的期待變成「落地生根」的打拚。他們辛勤地工作,養育著下一代,並或多或少傳遞了閩南人(金門人)的文化,從金門口音到薄餅習俗的傳承,從恩主公信仰到宗族倫理的遵從,鄉情不減就能文化不滅,文化不滅就能生機蓬勃。
寒川最近剛在新加坡出版了《走出海島的金門人》一書,進行了不少祖籍金門的人物訪談。他以特有的豐富觀察與細膩文筆,寫下一些點滴的、個人的、家族式的小故事。儘管是報導文學式的文體,卻能彙整為一篇口述式、史詩般的大歷史,提供海外華人移民史研究者很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坦白地說,這些資料的整理有其迫切性與時效性,一旦一個世代完全凋零,我們再也尋不回這些生活歷史。
而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對金門原鄉有意義,更對新加坡的未來有著彌足珍貴的價值。新加坡的國族歷史不長,不同祖籍地的華人移民所帶來的母文化及其在地化(localization)之結果,就是這個亞洲新興國家多元文化的主體。認識華人移民歷史,其實就是豐富新加坡文化、強化新加坡認同的一種有效途徑。簡單地說,當新加坡富裕的、西化了的年輕世代更加理解他們父執輩的艱辛歷史,並傳承了他們的良好美德,對於新加坡的國家競爭力一定更如虎添翼。
寒川先生的文章重拾了被時間淹沒的生命故事,給予了一種大歷史的畫面,記錄了一群人一輩子的足跡,非常值得向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