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段玩火的日子
去年某日昔日老同事劉先生發了伊媚兒說,儲藏室還有我的東西,若回台抽個空過去看看。
夏天,我正巧有返台計畫。那日見到這些存放的東西,如遇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時思緒飛得好遠好遠。有數本徐氏基金會出版有關黏土釉藥調配的書、上課的講義、陶藝手工具、一些原放在玻璃櫥展示的學員作品;大部分都是我昔日上陶藝班的教材。
這陶藝班是夜間上課,好像是從六點半到九點的樣子,每期對外招收社會人士二十名學員。參加的人相當踴躍,每次名額一滿,負責報名的金先生便語帶興奮打電話來說:「滿啦!」。
通常我下午若學校有課,上完課便留下來等上陶藝班。因此,利用這段空檔出外閒逛。經常沿著仁愛路林蔭道散步至九如或是某家小吃店吃肉粽或肉羹麵等小吃。仁愛圓環邊的誠品書店是我時常逗留的,這是當時誠品僅有的一家書店。書店從國外引進藝術、設計等印刷精美的書籍,讓我愛不釋手,偶而也帶回幾本。有時溜達至永康街高記吃蒸餃、小籠包等麵食,逛附近有特色的商家,不然就是轉到信義路的金石堂翻翻書報。
這些舊物有幾包釉藥的試片,有釉藥顏色的測試,也有釉藥與坯體間搭配的試驗。當我一面看著,一面擦拭這些試片,昔日上課的影像一一浮現腦際。好像還依稀聽到開窯那一刻,學員滿意的驚歎聲、作品燒裂燒壞的感嘆聲……。
我喜歡玩釉藥試片可追溯到學生時代。那時,深為吳讓農老師調配的縮釉、斑駁釉、藍白釉所吸引。吳老師是北平藝專陶瓷科畢業的,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師長。他頭髮經常梳得服服貼貼,衣著整齊筆挺。看吳老師手拉坯、修坯是種享受,動作從容優雅,不疾不徐充滿美感。吳老師曾以三角座標指導我們做釉藥測試,當時便被那釉藥以不同比例搭配,加了數量不等的氧化劑所產生的千變萬化而著迷。釉藥雖然以定量調配,但燒製過程仍可能出現變數。也因為如此,開窯那一刻是所有玩陶者最期待的。
那時到鶯歌尋寶是我記憶深刻的活動,沿著鐵道旁低矮瓦房參觀陶瓷製作,觀賞陶藝師傅拉坏。第一次見到工匠熟練的拉水缸,驚歎不已;水缸的深度往往超過人的手臂長,這時需將水缸分成兩部分拉坏,然後再合成一個大水缸,讓我開了眼界。工匠嫻熟的手藝,在在印證了「熟能生巧」這顛撲不破的道理。有時前往北投的中華陶藝公司參觀,欣賞那兒瑰麗多變的釉彩作品。
吳老師曾說:「陶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個謎,永遠無法去把握,變化多端,其中的趣味也不是局外人所能感覺得到的。」或許正是這層原因,讓喜歡玩陶的人,就像飛蛾般不斷往那火堆裡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