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行(下)
孩子們聽到我們提到東西莒,神情嚮往,知道此行不去,又紛表失望。不過,當船靠東引,大夥掄行李進飯店,一下子就忘了。下船,我們遇見的第一個景點不是東引燈塔,而是7-11。士兵紛聚超商前,不一會兒,運來的涼麵、便當全被掃空,速度之快,讓孩子們不禁加快採購速度,怕沒買到,就得再等一天。
飯店前,機車出租,一車兩人,前往一線天、燕秀潮音、東引燈塔等。東引燈塔造於清光緒五年,原名東湧燈塔,塔高近十五公尺,塔內置旋轉透鏡石油燈,每二十秒閃光三次,為英國工程師所設計的白色建築,更添東引異國風情。烈女義坑、海線龍闕、一線天等,都是知名的海蝕地景,尤其是一線天,猶留官兵駐守,毫不相干的兩只大石,中間鑿空,蓋營舍、納士兵,且建一只小橋聯通。我們都好奇,橋樑還能走人、還有人走嗎?不知誰先放聲呼喊,說是看見人影走過,大家凝視,看仔細了,紛紛為自然奇蹟、也為一個走過的時代,高聲歡呼。
東引不大,半個上午已遍覽,預定下午再訪西引,我跟妻子在午餐後,買幾罐啤酒,再訪一線天跟東引燈塔。浪,不一定都能依約灌進一線天,撞起轟然巨響,我跟妻坐在石階,聽浪。岩石巨大、浪聲喧嘩,隱約覺得心裡的石頭、浪聲,更為巨大。再訪東引燈塔,才發現為悼念八八水災罹難同胞,儘管千里之外,東湧亦下半旗誌哀。
下午三時許,遊西引,到國之北疆,看最後的落日;到「人定勝天」等景點,看海天交闊。東引、西引本隔離,後建中柱堤連接,紀念蔣經國的「感恩亭」座落其上,並立蔣經國銅像。蔣經國過世後,不設紀念日、不蓋紀念堂,人民對他的懷念卻與日俱增,孩子不禁佇立銅像前,細細打量。
馬祖的人口與經濟重鎮,非南竿莫屬,牛角村、八八坑道、天后宮等地,表現社區、戰事跟民俗之美,是南竿必訪的景點。馬祖跟金門一樣,宗親意識強烈,早期都得搭乘軍艦往返,都因為戰爭產生大量移民潮。金門移民高雄、左營、三重、中和、永和;馬祖移民基隆、中和、永和跟桃園、八德等地。國軍都曾參與植樹,綠化有功,兩個島都屬花崗石地形、曾被日本佔據,而天候變化更同時主宰兩個島的交通。
金門當局,極力爭取導航系統,馬祖亦然,並向航空公司爭取,換開大型飛機,以容納更多遊客跟居民。但試航初期,乘客搭載率偏低,縣府憂心航空公司考量利益,又會換回小飛機了。
夜晚,人靜、天靜,連海也靜了,我跟弟弟兩家,盡情言笑,像短暫佔領了東引島。我們坐在飯店外的涼亭,夜漸濃,星越多。我忽然想起,坐在老家外乘涼,也就是這副情景。我探頭往下瞧,天熱,居民閒坐屋外。孩子們注意到有位婆婆養了一條白狗,圍繞牠,摸耳抓腮,逗得不亦樂乎。居民非老即小,青壯一代多往台灣謀生。乘涼處正對海港,在那古老的、通訊缺乏的年代,看海的悠閒裡,必然夾雜著一丁點的不安,居民必曾緊盯著夕陽餘暉,至孤星初升、到晨曦輕揚,仔細審看船在黑暗中透露訊息、或在光影中顯現輪廓?彼時,看著海,也正看著家人離去跟歸來的路。路不平哪,有海溝與險風、有前途與眇眇不安,然而,船與港灣、船跟島,畢竟越散越遠了。
弟弟默默起身,走向7-11,回來時,拎著幾罐啤酒。拉環開時,「啵」地聲響,海面倏然一閃。微光,自東引燈塔來,悠忽忽地,跑過越來越暗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