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何時能摘掉戰地的帽子﹖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競任。
點閱率:918

上個月臺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教授在「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建議金門的戰略定位為:「海峽的特許城市」。他認為:金門不再是離島,而是海峽中的介面,「交通,既是有助積累的資本流通速度,也是社會動力的表現。」因此應規劃方案,使金門透過共享機場,輕軌雙橋,海峽高鐵,網絡節點……等等,連結福建海西與台灣西海岸兩個都會區域的崛起。夏教授之言,誠然一語中的,說出了許多金門人的心聲,問題是金門發展定位不明,迄今中央仍未完全摘掉金門戰地的帽子,以致一切的「規劃」、「定位」,最終都淪為空談。
事實上,金門自解除戰地政務以來,中央乃至金門各界對金門發展願景所提出的「規劃」、「定位」,可謂汗牛充棟,但其中除小三通的「人員中轉」略有成效外,其餘幾乎都「胎死腹中」,不再有人聞問。結果導致近二十年來,金門建設的牛步化,比之於大陸二、三線城市,大感不如,遑論一線城市,常往來於金廈的鄉親,感受應更為深刻。
以發展觀光而論,金門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水清沙白,原是闢建休閒渡假區的理想地點,但因戰地帽子未除,軍方目前在金門仍佔有大片的土地,許多潮間帶上下五百公尺的開發,都必須經過軍方同意,海岸休閒設施的規劃與開發進行也跟著受限,更遑論地雷清除之進度,根本完全掌握在軍方手上,以烈嶼西海岸為例,其正對面正是廈門的椰風寨海灘,烈嶼西海岸的沙灘品質,與之相比毫不遜色,但椰風寨早已開闢為聞名遐邇的遊樂區,年年均締造豐厚的觀光產值,但烈嶼的西海岸,至今卻仍遍佈軌條砦,沙灘上的雷區清除,也極緩慢,加上仍有國軍駐守,恐怕烈嶼西海岸目前所有的觀光規劃,只能淪為「紙上談兵」了。
再以區位貿易而言,金門緊靠大陸,原具有發展為兩岸物流中心的優勢,以大陸民眾對臺製產品的喜愛程度,只要政策允許,金廈(金嶝)大橋一旦開通,便會有源源不絕的「新馬幫」,開著大貨車,不遠千里來到金門補貨,這種貿易規模將會超過邊區貿易,問題是政策不明確,戰地帽子未除,不但金廈(金嶝)大橋的建設,猶如空中樓閣,甚至連金門大橋的興建,也是一波三折,目前大橋的主體工程,仍未開工,經費攤派,更是迭有紛爭,若2012政黨再度輪替,筆者實在擔心「煮熟的鴨子會飛走」,因為與核四相比,金門大橋實在不算什麼。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知之深不如行之著。」金門現階段所欠缺的絕不是紙上的「計畫」,或嘴上的「定位」,而是實際的行動,不過在行動前,請先摘掉金門戰地的帽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