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涼
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夏天又特別熱,已過慣了四季不分明的我,著實有些不習慣。現代人習慣了冷氣房的日子,都把自己寵壞了,想當年在那沒有冷氣空調的日子裡,又是如何避暑的?
談到避暑的記憶,還得從身家背景說起。
小時候,父親經營了一家食堂,那時阿兵哥多得跟螞蟻似的,鎮日待在火爐旁煨的日子,整整持續了十年,耐熱力自然非凡。食堂基本和住家併在一起,夏天裡風扇吹來的風都是熱的,躺在床上不一會,就能汗濕一條枕巾。那時最納涼的辦法就是用塑膠袋裝點冰塊,包上毛巾,摀在肚皮上,不消停便能呼呼入睡,這法子雖然有效率,卻不免有些後遺症,不是凍壞肌膚,就是弄溼床被,鬧得母親傷神不已。
之後,父親受不了食堂生意太好,一股腦的轉型賣什貨。那時金門的雜貨店還真的是什麼都賣,吃、喝、玩、樂,到外送、洗衣都可以包辦,唯有一點,就是夏天小店依舊悶熱無比,買個東西都可以搞到臭汗淋漓。但這也是各商號的通病,除了有些店有「西施」駐點,顧客們多少還能轉移點注意心,領會一下「心靜自然涼」的真諦,其餘的,就只能吹吹「暖風」電扇,聊表心意了。
未久,坊間流行起了隔熱漆。父親不信邪找來了廠商做實驗,正午時分,有刷跟沒刷漆的牆壁,還真能感受到明顯的差異。父親牙一咬,將外牆刷了個通透,著實涼爽了好一陣子,沒想才過一個寒暑,又不靈了。細問下,原來這玩意兒還有使用期限,得接力著刷才行。在銀彈不足的前提下,家裡只好搭起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篷布,多少也有點防暑效果。
但一到晚上,床舖還是熱得燙手,眼見戶外涼風徐徐,父親於是產生了全家都到天台上納涼、睡覺的想法。撐起了白色塑料布,墊上了涼蓆,晚風就是天然的冷氣,一票孩子們在天台上追逐;仰躺下,就是繁星點點的夜空,爽風吹拂著身體,毛細孔抖然的張開,肌膚上的細毛隨風抖動,真是愜意無比。
想到今日,冷氣都把人吹虛了,孩子們三不五時的感冒、打噴嚏,還不分季節呢。懷念過往那種簡單而快樂的日子,人們的要求不多,晚間時分,總有不少人拿著小板凳、搖著蒲扇,在門口納涼;大夥閒話家常,聊聊趣聞、談談八卦,既解悶,又能聯絡感情。今日,想要找個人閒談磨牙都難,大夥的眼睛不是盯著電視就是守著電腦,把人都整傻了;「呷飽未?」的發語詞,幾成絕響!有時我嘗想,現在的人際互動就像張網,看得清彼此,卻又怕對方束縛,於是我們小心翼翼的保護好自己,深怕戳破橫亙其間的網,引來更多的不安。
愉快的生活,源自愉快的思想。納涼,或許意不在消暑,而在體會那款愉悅的心情,心情舒坦了,到哪,都是清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