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紀行之一
今年七月初,因為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案,到北京蒐集論文資料,順便走訪北京古跡及承德避暑山莊,因怕旅途寂寞,特地拉了女兒同行,猶記兩年前同樣因國科會案到上海圖書館看書,雖在暇時走訪許多文學地景及蘇杭名勝,仍因不耐他鄉無聊,較原訂日期早早返家。
初到北京,即往北大報到。北大校園廣袤,風光秀麗,已成遊人走訪景點,因此不知何時此,校園已不對外開放,門口排著等著入內的長龍,警衛室前坐著有如攔路虎的警衛,看證件之外還問明事由,才放人入內,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對父子,父親想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見識名校的風範,向警衛解釋著自己卑微的願望,不想警衛把證件一甩,不准就是不准。我和女兒拿出台胞證,報出北大中文系相熟教授的大名,並說明遠道來此蒐集論文資料,才獲准入校園。校園中看到許多畢業生穿著學位服與家人親友拍照,想來大陸高校畢業典禮較台灣來得晚。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大學經歷了重大的改變,入學變自由了,不再有早年的政治因素不得報考高校的情形,同時國家已不再負擔學生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畢業不再分配工作,大學也像大陸社會的其他制度一樣,走向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因此入學的競爭變激烈了,畢業後就業的情況也相同。北大作為華人最好的大學之一,入學之難自不在話下,入此門來,都是各省之菁英,天之驕子,但在經濟劇烈變動之下,大陸貧富不均嚴重,城鄉差距擴大,城市生活費、物價指數不斷高漲,許多鄉下孩子有能力考上大學,家中卻無能供其上學,因為大學一年的學費,可能超過全家一年的總收入,和台灣一樣,大學不再是窮人翻身的機會。
北大是中國第一所大學,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幾年前剛剛慶祝建校百年,百年來北大以自由學風著稱,上課不點名,教授講學不受任何限制,教授只要有實學,不用文憑就可受聘,所以當年錢穆先生沒有上過大學,卻可講學上庠,極保守的錢玄同和極新潮的胡適可以同處一屋之下,當年胡適以不到三十之年回國,甚至哥大的學位考試都尚未通過,就受聘於北大,這在今天台灣各大學聘人著作送外審,校內三級教評會審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早年的北大,也沒有嚴苛的評鑑制度,但不妨其成就百年風華,引領五四新文化運動潮流。今天台灣教授在嚴謹的評鑑制度下,只能謹小慎微,孜孜於寫論文、升等、申請研究計畫,社會參與和責任感是越來越薄弱了。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想起北大許多教育家,如蔡元培、王國維、胡適、傅斯年等大師,只能臨風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