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金門人的說話藝術
回想起來,家父對我一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且深遠的。其中,就以說話技巧,常令我感念。
在一句俗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基本人際關係哲理下,家父建構了自己的說話哲學。分析一下,這套哲學還蠻有道理的,與中國儒家哲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人際關係,相當切近。中國人向以溫文儒雅,與謙遜有禮,為修身養性的大原則。家父的說話哲學,就是這樣的寫照。今日社會看來,這套說話哲學,稍嫌消極,又失之防衛心過重。不過,在我看來,家父說話的大原則,如今還是相當受用。
至今,依然迴響在我心海的,是家父一句句說話的「格言」。譬如:「說話,就要說好話;沒有人喜歡聽不好的話。」又如:「即使要說不好聽的話,也要委婉一點。先說好聽的,再說不好聽的。」家父這套說話的委婉與給面子哲學,反映了高度的智慧與修養,更反映了他對我們金門鄉親個性的了解。他曾解釋:我們金門人,個性直爽,仗義直言。大家說話,傾向心直口快,其實,說出的話,並無傷人之意,但往往已是難收的覆水了。所以,身為金門土生土長的知識份子,家父針對金門人的特性,發展出一套說話的哲學與藝術。
家父說話的藝術,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他認為:語言是用來彼此溝通的,不是個人洩憤或耀武揚威的工具。想起家父與人談話時,面帶親切笑容的神情,溫文有禮的儀態,就深深感受到,原來說話是那麼賞心悅目,彷彿欣賞一幅美好的圖畫!
今日社會,競爭激烈,機關行號,莫不求好心切,說話也趨直接坦率。上述家父說話的哲學,似乎受到重大的沖擊與挑戰。其實,社會壓力越大,越需要發揚家父的說話藝術。依我觀察,以我任教學校為例,高階主管中,能依家父說話原則行事者,常易收成效,獲得支持與敬重;反之,惡言相向,說重話,與口出不尊重下屬者,往往易遭反彈,得不到實效。
記得我初任教,啊!那是二十餘年前的事了!家父就再三叮嚀,書信一遍又一遍,口頭忠告數次,要我注意說話的技巧。他對我最基本的期許是--千萬別罵學生!這句話,彷彿是位老友,分秒陪伴著我。剛任教頭幾年,有幾次,差點破了戒。這些年來,好像已將家父的話,修成正果。我的說話,多少帶有家父哲學的輪廓與藝術的框架。我多說好話、多鼓勵,甚至多讚美學生!我走了好長好長的路,才修得微渺微渺的說話技術!
至今,每次說話,我仍記得家父說過:說話要能開出一朵朵的蓮花!蓮花?我想,這些年來,我悟得,那朵朵蓮花需要:心靈的灌溉,修養的滋潤,以及智慧的養分。誰說說話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