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砲擊金門」的決策思維
八二三砲戰雖然已經是超過半世紀前的往事,但當年為何會爆發這場戰役,許多歷經戰火荼毒的鄉親,或者戰後出生的年青一代,大概多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今天,當戰爭之霧散去,以及隨著兩岸一些史料逐漸解密,終於讓我們可以較清楚地認識到當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想法與相關背景,並洞悉一些內情。
幾年前,大陸出版的《葉飛回憶錄》以及沈衛平所撰的《823金門大砲戰:1958年台海國共砲戰全解密》,應能有助外界對這場戰役來龍去脈的瞭解。葉飛曾任共軍福州軍區司令員,與胡璉在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砲戰兩度交手,沈衛平則是具有共軍背景的軍史作家。他們兩人,一個是曾指揮前線作戰,另一人則是旁徵博引,獲得軍方充分提供資訊,因此著作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書中透露,毛澤東當年做出砲轟金門的決定與當時的國際情勢,尤其是中東變局有密切關聯(當年七月,伊拉克發生革命、美軍與英軍進入黎巴嫩、約旦,東西兩大陣營緊張情勢升高),而一九五六年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讓毛澤東一直想找機會試探美方對台海的立場,因此砲擊金門就成為一個切入點。
1993年12月24日,葉飛在《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為「毛主席指揮砲擊金門」文章,該文表示:「砲擊金門是『政治掛帥』,不能單純從軍事上考慮問題。」「當年八月二十一日,我奉命前往北京向毛主席做作戰簡報,毛提出一個問題:『你用這麼多的砲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那時駐金門國軍營級單位配有美軍顧問,我說可能會。毛主席考慮十幾分鐘後又問:『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國人?』我說無法避免。」毛於是指示當時正在華沙與美國進行大使級談判的王炳南向美方透露訊息。「讓人感到這次砲擊行動不僅是敵我鬥爭,更是複雜微妙的國際鬥爭」。砲戰爆發兩週,美國第七艦隊護航國軍船團對金門進行運補,中共宣稱堅決反對外國軍艦入侵其12海浬範圍,但卻又要避免其砲火擊中護航的美艦;經由不斷的試探與觀察,中共終於對美方的立場做好摸底工作。葉文指稱:「我對毛主席關於砲擊金門的一系列指示因此有了進一步理解,更加看清台灣海峽的明濤暗湧、風雲變幻-我們力求避免與美國人發生直接衝突,美國人也極力避免同我發生衝突,國民黨方面則是千方百計想拖美國人下水。」
砲戰斷斷續續打兩個月後,毛澤東提出「單打雙不打」的辦法,這一打,打了廿年。葉飛指出:「打打停停,半打半停,要打就打,要停就停。在我們認為需要的時候就來真格的,金門方面也照此辦理。打砲就逐漸演變為象徵性的軍事行動,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雙方的砲擊與其說是一種對抗,其實更是一種紐帶,一種對話的渠道」。「毛主席幾次在中央會議上提到,『砲擊金門,就是要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以避免台灣放棄金門,搞獨立(兩個中國)或倒向美國。
當然,上述只是中共方面的說辭。人們必須瞭解的另一個重要背景是,一九五八年是毛澤東政治抓狂的一年。同年八月,毛在北戴河會議上決定推動「人民公社」和「全民大煉鋼鐵」運動,而「砲擊金門」則是其另一場政治瘋狂的表現。
毛澤東發動八二三砲戰有其高度的軍事目的,那就是反擊、報復當時國軍不斷對大陸襲擾行動,以及測試國軍的守備能力,幸好當時國軍在金門的工事地下化已初步完成,共軍密集的砲火並未癱瘓國軍戰力,同時也具備反擊能力,否則戰局將完全改觀。至於後來演變為「單打雙不打」,也只是毛澤東軍事目標未遂找下台階而已,但這樣的作法卻獲得始料未及的結果-那就是把金、馬當成台灣與中國大陸連結的紐帶,這對於中共後來的對台戰略,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