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鬆口氣
偶爾總是有段日子想鬆口氣,倒不是工作特別忙碌或者生活無趣,只覺得悶屈了。或許人事物俱皆沒變,但心態變了,食不知味、事不起勁,不埋汰,也難!
總是千方百計、苦口婆心的提醒自己:何苦呢?生活不就是這麼一回事,能幹的幹死,打混的混死,反正都是死路一條,爭來爭去,有何意義?
就這樣,學會了冷眼旁觀的本事,有時主角明明是自己,沒來由的訕笑、無厘頭的思考,總能為破敗的情緒找到一處缺口,呼一回清新。於是乎,那些煩人的事啊,就像陣縷縷輕煙,裊裊的散去。
那日在書裡看到了極有意思的一段話:「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說,要達致深厚廣博的影響,便得在細微處圓滿;而要達到高明的境地,便得把持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人生在世,總是希冀有最大的成就,動靜俱能影響大局。但事實上,有本事的就那幾個,且多數人只看到了結果,卻忽略了過程。目的性的拚搏或許帶來了短暫的利益,但更多的狀況是船過水無痕的清明。或許許多人都理解,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卻鮮有真正去關心其歷程者。於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人前風光、人後鄙棄,這樣的日子如何能過得有滋有味、豁達而長遠?看不開,或許便是重點。但又要看開什麼呢?人生在世不圖名利是假,不爭口氣是虛,但真豁了命去拚,便能圓滿如意?
課堂上,任高階文官的講師說,那年他從主管職,志願降調到更有興趣的位子時,所有的人都說他笨,罵他少根筋?他也曾徬徨過,但立刻被工作的熱情淹沒。就這樣,六年連升三級,而同儕們,還在後頭苦苦追趕。說是捨小取大、因禍得福都不真切,成功者實則是先具備了「一條路走到黑」的執著與勇氣。
佛家云:「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率性,或是執著懵懂;縱欲,未必便能付大於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一句話,無爭故莫之爭,意思與佛經的「如來寂滅眾生,其實並未寂滅眾生」是一個道理,世界上別人唯一不能和你爭的就是你的心,只有你自己才能渡自己,只要你不願意,如來也不能寂滅你,對自己心毫無矯揉造作,對私心,貪念以自然流逝的心態對待,這就是與心無爭,自在圓滿。沒有了雜念,自然天下莫能與之爭。
以上或許陳義過高,卻旨在私心討教,只願大夥都能適度的喘口氣。跳脫出渾沌的圈子,輕描淡寫的塗繪自己,或未能贏得一個繽紛的人生,但至少能有個彩色的自己,何畏莫名其妙的烏煙瘴氣。
白天或許真不懂夜的黑,夜又何需抗拒白天的美?偶爾鬆口氣吧,許一個空間給自己;當眼界不再只是四方堅壁,或便能理解那首偈語說的:「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