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
陽台上有幾朵曇花含苞待放。十多天前,曇枝上開始形成苞芽,原本米粒般大小約十數顆,日復一日,慢慢抽長,花苞卻逐漸零落,如今待放者僅剩四五朵。
這盆曇花在舊居時已栽種多年,由於疏於照顧,任其自然生長,因此營養不良,枝葉雜亂。十年前要搬來新居時原想將之丟棄,兒子不捨,又攜置於陽台花架之上,平日家人心血來潮時才澆水,遑論定時予以施肥換土。然而,曇花依然忠實地展現花期有信的本性,每年夏去秋來,它安份地結苞開放,完成其生命應盡的義務。開放的花朵數目不一,但多寡之間,已默默向主人表達其受關照的程度;因此,每次曇花綻放之後,我心裡總是對它有幾分愧疚。
母親生前喜種曇花,小時候,老家院子裡栽植的花草寥寥可數,惟獨不缺曇花,每次曇花盛開後,母親會親手或交代我們在曇枝上繫紅線,以表達敬謝之意。後來,母親在屋後空地養雞,將曇花移植於雞舍旁,定時以雞糞給養,幾年之間,曇枝茂密成蔭,每次開花,總有五六十朵競相綻放,香氣襲人,似以此回報主人的細心照顧。母親常將曇花摘下曬乾,交給我們攜回燉排骨湯,或釀以蜂蜜,說可治咳。
女兒敬雯亦喜愛曇花,就讀高一時,曾作「詠曇并序」詩文:
「周濂溪謂:花之隱者也菊,花之君子也蓮;至於花之仙者,余以為莫如曇也。
世人賞曇,多嘆其瞬息即逝;余之愛曇,乃感其卓瑩仙姿,翩然神采,實不屬凡塵之物也。百花因繁色而嬌,獨曇花通體素淨,不染塵埃。
終南有龍女者,白衫飄然,不食煙火,麗容絕倫而不與凡人同儔,人嘗以梨花詠之;今吾觀斯姑,但覺非曇花不足譬也。
曇獨放於靜夜,而謝乎日出之前,此與百花之常性相違。想其偶然綻放而復匆匆羽化,以避塵煙,豈非天界謫仙也。
月下曇華綻,嫣然吐馥芳,清瑩著夕露,皓皓染夜光;
玉瓣如縞絹,素顏勝紅妝,料非人間物,塵俗留不長。」
一個高中生能有如此生動的筆觸,令人欣慰,也不負其所就讀女中之盛名。那兩年,她正迷金庸的武俠小說,以曇花比喻小龍女,頗能反映出那時期的心理狀態及對《神鵰俠侶》人物的遐想。
百花中鮮少能與曇花之美相提並論,曇花一現說明世間美麗事物總是短暫,雖然是一種缺憾,卻也是常態;然而,瞬間也可以是永恆,蘇軾在《赤壁賦》中提到,「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以此觀之,世間事物雖然無常,生命雖然有限,但也可以永恆存在,就像親情、師恩、友誼……端視我們如何去感受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