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座海外金門人定居的漁村﹕吉膽島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011
字型大小:

浮羅吉膽(Pulau Ketam),距離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外港---巴生港有12海哩,為該州最大的漁村聚落。該島的漁村是建立於紅樹林沼澤地帶上,也由於這特殊的生態環境,適合螃蟹生長,浮羅吉膽的馬來語即為螃蟹島的意思。
目前所知,最早在島上定居的是三名從巴生港口來從事捕捉螃蟹的海南籍漁夫(陳耀天、黃良深、嚴福秋),剛開始發現當地螃蟹產量豐富,便在此地捕撈,並將收穫以舢舨運送到巴生港口販賣。因和港口有12海哩之遙,所以便在島上蓋起簡易屋子暫居,並採購生活必需品回島上。久而久之就定居下來,且於1872年建造了一座小神廟來供奉海南人的昭應神位。
早期吉膽島以砍鹹水木(紅樹林)來當地樁,將房子高架於沼地,伐木材削成片做牆,並以亞答葉(棕梠葉)做屋頂,故早期此一形式的房屋稱為「亞答厝」。即使後來將亞答葉改為屋瓦,但高腳屋仍是島上建築的形式,以避免漲落潮的影響。
由於當地漁產豐富,也吸引了一些以捕魚蝦蟹為業的福建、潮州籍的人遷入。到了1883年左右,當地人數持續增加,開始有小商人在此買賣漁獲,免去漁民來往巴生12海哩之苦。至於其他商業,大約是1895年從金門人開始,其中黃成器經營金泰興為最早;之後,1920年張宗沃的金遠利、李炎良的金成興,以及盧尚城、李炎籠合創的金德利紛紛成立,掌握了島上的商業。
不同方言群的到來,使得它們分別組成公共性的鄉團組織,又稱「公司」(kongxi),其中在吉膽村熱鬧的東街、街場區、過港區等地興建「公司厝」(又稱綾厝)提供新僑暫時居住,直到成家後才搬出自立。在1900年間,光是海南人所建立的公司厝便有二十多座,人數約兩百人。
日軍佔領時期,由於馬來半島情勢不好,許多人避難逃到這個沒有日軍管制的世外桃源。當時吉膽居民利用海路,從泰國運送稻米買賣,糧食不虞匱乏,島上人口進一步增加。
二戰結束後,當地開始生產冰塊,以及出現了專門收購漁獲的魚商號。這些魚商利用冰塊來儲存漁獲,可保存較長時間,然後運往吉隆坡的市場。當時海南籍漁夫多賣給同鄉商人,因此吉隆坡的市場多為海南籍的魚商。另因攜帶錢財到島上交易容易受海盜覬覦,因此收購漁獲時採用魚商所開的單據來購魚,漁民可憑單領取款項。除了魚商號的出現外,冰塊代理商的商人也迅速致富,如海南籍的王兆松和龍歷儒等。
到1950年代,引進了日本引擎原子網等新的捕魚技術後,當地漁獲量大增,市場規模變大,吉隆坡的舊市場已不能勝任。怡保津的新市場建立,讓其他方言群的魚商有機會從事買賣,海南人控制魚量和魚價的獨大局面即不存在了。
1980年代左右,吉膽人口達到高峰,居民人數曾一度達到兩萬人,但因漁獲的減少,和政府有關捕魚法令限制的問題,所以造成許多居民遷居到其他漁獲更為豐富的地方,或是轉換職業遷移到內陸。島上約剩幾千多人,除少數從事漁業相關的人口外,其餘多為老人和小孩,當然近年來開始雇用印尼外勞,形成唐人頭家、印尼船員的情況。金門裔王木財所開設的木祭漁行,是現在島上數一數二的魚商,經營得十分成功。
在漁獲減少的同時,吉膽開始出現了養殖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吉膽海上出現了約30家的養漁和養蝦場,而商家也會到臺灣等地購買優良的魚苗。另外,吉膽島保留特殊的漁村風貌和新鮮的海產,觀光業的發展,是未來可以預期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