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賽德克.巴萊」之前
耳聞金門即將能看到電影「賽德克.巴萊」,十分的期待。但事實上不久前,我已忍不住先看過了該片。姑且不論電影的拍攝及製作過程,魏德聖導演所展現的毅力以及演員們的辛勞令人讚佩,也不管電影場面的壯闊或是內容的細緻。最打動我「個人」的卻是本片所帶給我精神上的共鳴,在此強調「個人」實在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角度與領略。
片名「賽德克.巴萊」是該族語言中指通過族規考驗的年輕人,亦即「勇士」或「真正的人」。而魏導選擇了「真正的人」一詞作為該片的sologan,不獨為了避免原住民對「勇士」一詞的爭議,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影片讓人思考,甚麼是一個稱為「人」該有的根本。
內容中表現了日本人對原住民的皇民化策略,試圖透過教育與物質生活,改變並利用台灣山林的資源。甚至理所當然的以為「日本人的生活才是文明」,作為統治者讓自己的「子民」生活在他們所定義的「文明」是一種恩澤。面對族群或文化的滅亡,劇中莫那魯道的抉擇是苦。以莫那魯道為主角,不在於他反抗日本入侵的這場戰役,真正的意涵應該是它所代表的「文化象徵」或者說「賽德族的圖騰象徵」。以此為基礎,魏導在本劇中反覆論述一個精神,究竟「人的本質」是甚麼?作為一個人難到僅僅只思考「活下來」而已?而作為一個民族,求的只是「種族的延續」嗎?很現實的,這是作為族人精神象徵的莫那魯道所無法規避的課題。
這部電影也讓我領悟到,面對日本的「硬武力」入侵,原住民們無法招架但卻也明白的知道自己的文化正逐漸失去。故而對於象徵文化的「祖靈獵場」,有著堅決守護的決心。可是想想我們當下的處境,何嘗不也是如此!面對物質經濟的「軟入侵」,我們不僅無法招架,甚至無有所感。或許現在的我們真的比過去擁有了更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內心可曾踏實過?而這樣的感受,在我那些疲憊的台灣友人身上看得最清晰。朋友當中有已經小有事業,也有至今仍是茫然摸索著未來,但眼神中不再有光芒則是共同特徵。即便大夥侃侃而談歐債風暴對景氣的影響、中國崛起與危機,或是公司及和自己產業相關的訊息,但總缺了甚麼?後來才發現,唯一最缺的是:對自己的了解。在追名逐利和載浮載沉的現實生活裡,人很容易忘掉自己是「人,真正的人」。
相同的,面對經濟發展的大旗,屬於金門固有的優良生民文化也正在消逝而我們並不自知。我們不必像賽德克族般的壯烈,所需要的只是在舉著經濟發展大旗向前邁進時,每往前一步都曾深思過對金門日後的影響。當每個發展的負面都被隱瞞或輕忽時,我們就得好好的檢查審視之。怎樣的條件是一個「真正的人」該擁有的?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