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氣球
聯合報副刊日前登載今年度該報文學獎獲獎的短篇小說之一《氣球》,大陸作者方達明用生動的文字敘述昔日福建居民因物資匱乏,爭相撿拾台灣空飄物品的故事,作者在小說後半部描寫其同伴因緊抓將墜落的空飄氣球不放,被捲上天空飄到二十里外的山頭。這樣的情節雖然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也讓台灣讀者見識到海峽對岸人民不一樣的生活故事。
一九五○年代初期,華南、華中地區發生天災,政府為強化對大陸同胞的政治號召,將「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所捐的白米,以運輸機空投大陸,由於軍機進入敵區具有高度風險,後來乃改以空飄氣球投送,同時攜帶心戰傳單及宣慰品,於是空飄與廣播漸成為對大陸心戰的主要手段。民國五十八年,國防部心戰總隊在金門太湖畔三谿橋旁興建「光華基地」(光華園),執行對大陸空飄作業。該基地有一中隊兵力,並配賦多名聘僱人員,專司氫氣廠的製氫作業。心戰大隊部最初駐在太武山麓武陽營區,後來遷到塔后,除督導空飄中隊業務,亦督導廣播電台及四個喊話站(馬山、古寧頭、湖井頭、大膽)的心戰工作。
人生道路,常有意料不到的峰迴路轉。軍校畢業,我原本抽籤分發海軍服務,但幾年之後改調憲兵,後來進研究所,畢業後留在國防部服務,晉升中校不久,被分派到心戰總隊擔任空飄中隊長,駐地就在「光華園」。這是一項令人期待又充滿挑戰的職務,內心既愉悅又惶恐。回想當年,就讀國中時常看到空飄氣球從山林間緩緩升起,也曾與同學追逐搖搖欲墜的氣球,當時心中充滿興奮,沒想到若干年後會回到家鄉「放氣球」。然而,「放氣球」是一項專業任務,除了部隊領導統御外,還要對大氣物理、氣象科學等具有相當的常識,以及對各種不同類型的高、中、低空氣球特性有充分的瞭解。好在隊上官兵多是經驗豐富的老手,而製氫廠在副廠長梁飛倫先生的帶領下,完全不用中隊長(兼廠長)費心。因此,基地官兵同仁在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整備後,端節前夕已是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了。
端午過後的某一夜晚,分隊長報告「明日氣象OK」,於是召集幹部連夜開會,決定次日清晨執行空飄作業。第二天一大早,一切工作超乎預期順利進行,七點整,分隊長向大隊部回報作業完畢。當弟兄清理作業場時,我與李副隊長仰望藍天,朗朗晴空,只見一顆顆大小不一閃亮耀眼的珍珠連成一串,斜掛天際,依序緩緩地向西方飄去。副隊長說:「太棒了,今早地面無風,讓我們順利開張,也才能夠看見這樣難得的美麗畫面。照今天的氣象條件及定時,3200(一種能負載百磅物品的中空氣球)日落之前就可以在目標區上空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