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自由意志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26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有一句名言:「生命會找到它自己的出口。」西班牙哲學家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在《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中說:「每個人的生活,至少在部份程度上是他自己想要的那種樣子。」兩段格言告訴我們的是:做為生物之一的人類,除了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限制之外,其實都有一種本能,也就是了解自己,並為自己找尋最好的生活方式。當然這種尋覓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因為奴隸是不可能決定自我命運的。
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人除了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還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薩巴特在前書中以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和希臘聯軍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決戰為例,說明赫克托之所以為國捐軀,成為特洛伊英雄,完全出於自由意志。赫克托明白,挑戰阿基里斯,他一無勝算,雖然他從小的教育訓練他成為一個勇者,不可背叛臣民,但在生死交關之際,赫克托仍可選擇與妻小自秘道逃生。最後,赫克托仍決定面對挑戰,面對降臨自己身上的命運,顯然是基於自由意志。
同樣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決定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我們絕對可以決定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換言之,我們可以對事情做出自由的回應。赫克托的決定如果是基於命令或傳統、教養的習慣,甚至迫於他人的壓力,那他的決定就不是自由的,但從荷馬的描寫中,我們知道赫克托知道他自己有許多選擇,譬如把美豔的海倫交還給阿加曼儂,求取兩國和平,但赫克托選擇了保護弟弟與海倫,顯示他的決定是出於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也讓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沉重到使許多人寧願放棄自由。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1991-1980)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對此有很精到的闡述。他提到社會越自由越民主,人的選擇越多元,但自由的另一面相其實是責任,於是有些人為了逃避責任,寧願放棄自由。最明顯的例子是人對流行的盲從,躲在流行的面紗之後,我們就可省卻同儕的壓力及活出不同於人、活出自我的重責大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