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由另一種思維談國中第八節課的運用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1,046

教育部為讓學習遲緩的國中學生有補救教學機會,特設第八節課後輔導,雖然不強迫,但仍有很大的爭議,具體而微的呈現當前教育政策中,對家長及學生來說,產生要與不要參加的衝突。實質上是讓沒錢補習的學生,能有補救教學機會?理論上,面對學習已經超載的國中生,究竟可產生多大的效果?這是需要廣泛的討論與檢視的。
根據TVBS新聞調查指出,我國國中生在校時間,比起亞洲其他國家要長,每星期上課時數平均為32到35小時,若再加上早自習及第八節輔導課,國中生在校時間每日大約9到12小時,比新加坡、日本、香港還要長。
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國中現況問卷調查」,我國九年級學生每天平均待在學校約10小時,遠高於日本、韓國。部分教改團體也認為,第八節輔導課,讓國中學生疲憊不堪,還能有學習效果可言嗎?芬蘭、美國及歐洲先進國家,他們很早就讓學生放學,但學習能力效果卻很好,為什麼呢?因他們讓學生可以從事其他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利用時間上圖書館閱讀喜歡的書籍,可以到戶外體會大自然之美,可以到博物館學習他所喜歡的事務,同時,也可結合社團活動,讓學生擴大社團活動的參與,增加藝文、體能等入門培養,這些都是第八節時間可做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孩子「朝七晚九」的唸書,而且撐完八節課後,有的還要上補習班,有的又要留在學校「晚自習」到9點,繼續為升學拚鬥。這些都是社會以升學為導向的標準所產生的後果,我們金門雖然不是那麼嚴重,但常受到一些媒體報導或喜歡以分數來當做學習成效之比較,而產生不正確的觀念。其實,若按照學習理論來說,能培養學生正確主動的學習態度,才是長久之計。
第八節課,不僅學生會累,教師也會累,一天下來的體力負荷很大,因此老師的意願也不高,認為第八節課後輔導,並非教師的本職應盡的義務。但在政府尚未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前,老師和家長、學生都不敢掉以輕心,且在社區及家庭無法提供安全、正當、可舒展身心的運動或場所時,不想唸書的國中生,可能轉而流連網咖、漫畫店,容易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性,不如留在學校將當天所學做一番整理複習。對國中老師而言,是一種對孩子成長與學習的使命,讓辛苦工作的家長可以減少擔心孩子下課後的在外行為,而絕大部分的老師也就受學校所託,共同協助家長進行輔導。
有人認為與其讓孩子提早放學,在街上閒晃,不如多留孩子在校1小時,不管是學習、運動、閱讀都好,只要讓孩子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駐足不適當場所,讓孩子能在安全、不受污染的校園,好好的學習,這就是學校能為家長和社區帶來正向的支持力量。所以輔導課若能走向不只是補救教學,也要因材施教,安排其他課程或活動,例如:閱讀、體能活動、技藝課程等,讓學生可以更適性或延伸學習。尤其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教,更是可以落實推動之好機會,讓孩子的第八節課,變得豐富有趣。也可進行班際間的活動競賽,增進彼此間交流,邀請專長的老師來校協助,這些都是第八節可好好安排的學習活動。其實,很多學者專家也都有實際的論證,安排多元的體能或活動課程,是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潛能的開發。
我們希望政府教育主管機關,能針對學生放學後的學習,提出可能的配套措施,營造如同芬蘭及歐美的教育環境,有更多的圖書館、博物館及便利的社教活動場地,學生下課後,社區和家長立即接手提供良好的照顧服務。學生下課後就不會沒事到處閒晃,屆時第八節課或許就會自動退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