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為何不願投票給民進黨﹖
金門開春以來最夯的政治新聞,莫過於大年初五擔任蔡英文金門競選總部主委的陳滄江以「三步一跪」到城隍廟履行承諾。這條新聞不但成功攻佔了臺北各大主流媒體的版面,據說連大陸的新聞媒體也有報導,陳滄江一下子紅遍了海峽兩岸。政治人物激情對賭,固然增添了幾許選舉話題,幽了選民一默,不過背後所傳達的訊息,卻值深思,那就是民進黨在金門何以無法開拓票源?
陳滄江這次是兌現「蔡在金門拿下3000票,就由民生路以三步一跪到城隍廟」的承諾,民進黨在金門的得票率,歷來約在3%至6%之間,這次換算為得票率是8.2%,被視為是突破,其實仔細分析,成長有限,尤其金門是小三通最大的受益者,而小三通又是蔡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所開創與啟動,按理得票應有大幅成長才是,卻只開出這樣的成績,實不可言勝。以筆者觀察,蔡的金門之敗,可分別從全國性與金門個別的兩個角度來觀察。
首先,就全國性的角度來看,個人認為蔡乃敗於「不可測」,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蔡當選後,兩岸關係會變成什麼樣,一言以蔽之,選民對蔡不放心,蔡在選舉期間所提出的「臺灣共識」,非但不能釋疑,反而突顯了她還沒準備好,因此造成一股「恐慌性賣壓」,讓選民最後選擇比較可預測的馬吳配。選前各大企業家,紛紛公開挺馬,就是這種恐慌性賣壓的最好說明。而金門是兩岸關係的超級敏感區,恐慌性賣壓較之臺灣,只強不弱,結果侵蝕了蔡開創小三通的選票利基,導致蔡在金門的得票率,未能有更大幅度的成長。
其次,就金門的個別角度來觀察,個人認為,蔡乃敗於民進黨長期對金門定位的忽視。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基本還是冷戰思維,並不主張臺灣與大陸間發展出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所以長期以來,民進黨對於金門的發展定位,幾無政策可言,對於攸關金門發展且廣受金門民意支持的重大政策,如:金烈大橋、金門免稅島、大陸引水計畫……等,民進黨的態度保留,至於金廈大橋、金嶝大橋之興建,則是激烈反對,民進黨擔心金門成為大陸套住台灣的鎖鏈,而金門人則擔心民進黨若再度執政,金門將回到過去「鎖縣」的命運,現享有的兩岸「和平紅利」,同時也將化為泡影,這是民進黨與金門民意在政策立場上的根本矛盾,直接反映在金門歷次選舉的投票行為上。
民進黨如欲開拓金門的政治版圖,必須先強化兩岸及金門政策的論述,從根本上解除金門人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