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歌聲──感謝鳳飛飛
1983年12月,鳳飛飛到金門拍攝「浯江春曉」。不久後,電視台播出專輯,在一首接一首悅耳動聽的歌曲聲中,人們看到鳳姐與阿兵哥共乘吉普車,馳騁在戰地整潔的木麻黃道路;在勞軍演唱會上,她與軍民水乳交融,同聲歡唱;在金城老街及古色古香的閩南式建築中,她悠遊漫步,輕唱小曲。其中有一幕在我們村莊的田間取景,她在井邊唱歌,手拉「吊烏」汲水,身旁一位婦人正挑著澆桶徐徐澆沃菜圃,那是我認識的同村阿嫂。人在台北,許久沒回家鄉,在春節前看到這樣熟悉又親切的畫面,我的一顆心跟著飛回金門。
記不清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鳳飛飛的歌,大概是她主唱一系列瓊瑤愛情文藝電影主題曲後,這些好聽的歌不斷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不知不覺便成為其歌迷。鳳飛飛音域寬廣的歌喉與絕佳的歌唱技巧,能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歌曲,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能吸引各種不同年齡層的聽眾;這種特色與魅力是時下一些「天后」級的歌手難以望其項背的。她出身於淳樸的小鎮,沒有良好的學歷,但力爭上游,很快地成為與鄧麗君並列的巨星,兩人共同引領歌壇風騷二、三十年。在她成名之後仍不改其質樸本色,珍惜羽毛,相夫教子,貼近聽眾,因而在「帽子歌后」之外,又被追封「國民歌后」的頭銜。
鳳飛飛開始在歌壇發光發熱,正是我們這群四、五年級生開始在人生大海揚帆起步,追求生活目標的年代。那時,台灣經濟正在起飛,社會充滿活力,她與鄧麗君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形塑一個時代共同的記憶。鳳飛飛不同階段的許多好聽的歌,也融入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印記之中。曾經,我們對於人生美好前途的憧憬、對於愛情的期盼,或在失戀心情空虛苦悶時,都能從她歌聲中找到寄托與慰藉。後來生兒育女,對於親情的體會,她的歌聲與意境,也能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回響,緊密相扣。一直到今天,每當聽到她昔日唱紅的一些曲子,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當年那些歌曲流行時,自己身處的環境。往事、故人,無論是甜蜜辛酸,結合了鳳飛飛的歌聲,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如果沒有鳳飛飛的歌聲,我們青春歲月將減少許多襯托的音符。
鳳飛飛以低調方式離開人間,告別歌迷,令人惋惜與不捨,也勾起人們對那個美好年代的懷念,尤其在當今演藝圈八卦當道與辛辣色腥充斥的氛圍下,她的形象與敬業精神,更讓人追思不已。從近日電視台與廣播電台,不斷重播昔日她主持過的節目及播放她唱紅的許多好聽歌曲,讓我們再一次找到共同的旋律,同時,也彰顯這個社會所追求的真善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