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金門的土地利用政策
去年金門的地價和房價漲幅是全國數一數二,地價漲是一個地方前景看好的指標,但地價有時會像股票一樣,在有心人士的炒作之下,成為泡沫化和膨脹化的現象,金門的現住人口只有四萬多人,竟然產生比台灣的大都會高雄市和台中市更高更貴的地價和房價,讓人實在不明就裡。常聽到許多鄉親朋友在抱怨首善之區的金城城區不僅一地難求,而且一房難求,而地價和房價更是天價,貴得離譜。
仔細分析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其實跟金門的土地政策不無關係,早期金門的經濟型態是農業為主,農地是農民生計的重要命脈,是祖產,當然不輕言買賣,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老一輩的人日漸凋零,年輕人不願再務農,多從事勞工和服務業,農地都變荒蕪,利用價值低,但自從政府推動農舍政策,漸漸的有更多人將農地改建為農舍,甚至因為這項土地利用政策帶動了農地買賣的熱絡,部分鄉下也日漸發展起來,但就生活機能而言,還是以金城、山外這些城區較為方便,可建農地之地價更是水漲船高,尤其「集村農舍」政策,更使得很多人把主建築放在城區,而把農田綠地設在鄉村,無形中拉大城鄉差距,讓城區更加擁擠,可用土地更少,也造成地價和房價更貴,而鄉下土地的價值並沒提高多少,而五年一次的都市計畫,除了代書和建商以外也極少人關心,即使有檢討調整幅度也不大,幾十年以前訂定的土地利用政策而使用都市計畫這塊神主牌,委員除了官員外,用的是台灣來的一些不了解金門現況的專家,訂出來的計畫當然是不知民間疾苦和不食人間煙火。
為什麼要用集村農舍這一錯誤政策?為什麼不配合整體發展直接將土地用途直接變為建地?讓鄉村也能發展起來,為什麼政府不設法造鎮,開發像仁愛、和平等平價國民住宅,讓一收入不豐的縣民有機會抽到買得起的住屋,不致於仍是無殼蝸牛?為什麼縣政府不規畫搬到較寬敞的區域,只蟄居在金城的一隅,為什麼教育局的辦公空間比一間學校的辦公室還小?為什麼金城愈來愈沒地方停車,而政府只會派更多警察開罰單?金門的土地利用政策怎麼了?誰來關心金門的下一代到底能否找得到一個位子(工作)、買得起一間房子、然後娶得到妻子,然後生得起一個兒子,讓我們這些夫子們不致因減班和併校而失去位子。
土地明明是我們的在沒有國民政府以前,為什麼沒登記就變成國有和縣有?現有的土地登記政策是官搶民地。但面對惡法卻無人抗爭和尋思解套之道。土地取得不易也罷,土地利用政策再不檢討,恐怕有更多金門優秀下一代會流落到他鄉,因為家鄉的土地不是芬芳的,卻是天價般的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