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金門的第一公里路
蔡英文在敗選後向支持者說「民進黨這次已接近山頂,只差最後一哩路」;這句話道出了民進黨發展的困境,以及想要再度執政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另外,蔡英文破了民進黨在金門的得票記錄,陳滄江縣議員履行承諾,完成引為自豪的「金門民主第一跪」,可視為該黨在金門踏出的「第一公里路」。但是,民進黨應該反省,找出該黨「只差最後一哩路」的侷限性,以及在金門的票房始終不佳的關鍵因素。這得從民進黨的發展歷史說起。
1980年代,台灣政治運動風起雲湧;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造就了黨外勢力的整合。1985年,「黨外後援會」成立,初試啼聲,所提名11人全數當選台北市議員;次年9月28日,突破政治禁忌,創建「台灣民主進步黨」,以追求民主、公義、本土為核心價值。1991年10月,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代會修訂的黨綱,其基本綱領第一條「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習稱「台獨黨綱」),並奉為「神主牌」;之後,為突破選票瓶頸,順應政治形勢,於1999年5月第八次全代會做成「台灣前途決議文」;其後,取得八年執政。惟每逢總統選戰或該黨黨主席選舉之際,總是為了「台獨黨綱」與「決議文」爭論不休;這次敗選,預料其黨內的路線之爭必然再起。
「台獨黨綱」具有的強烈排他性,使得該黨後來的本土論述整個扭曲,因而得不到國人的認同。金門人可以質疑,民進黨如何看待金門?台獨訴求的「台灣主體」和「本土」是否包括金門?台獨論者是否曾天真地倡議,為了實現「獨立建國」,可以將金門和馬祖「歸還給中國」?是否將金門視為非我族類?此外,舉凡興建金門大橋、蓋橋要引進大陸技術人員和機具,以及計畫自大陸引水等等有關金門的民生建設,少數民進黨籍立委不是大肆抨擊就是極力阻撓或反對,如此「逢金必反」,漠視金門人的心聲,當然無法得到本地人的認同和支持。
由這次總統選舉結果來看,「台獨黨綱」是民進黨無法邁向中央執政的罩門。而從金門的角度來說,「台獨黨綱」排他性扭曲的本土論述及其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左右了他們對金門角色定位的思維。民進黨唯有重拾民主、公義的核心價值,拋棄台獨神主牌,在政黨角色定位和政治路線做出調整,才有機會獲得人民的信賴和支持。而這一切,就從民進黨在金門踏出「第一公里路」的基礎上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