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氣正夯
這幾天咱金門輿論焦點普遍停留在「鴻福百壽酒」與「後浦小鎮」兩個議題,感覺上這是兩件讓人心熱手舞跳腳狂喊的大代誌,從觀光層面來講,這應可算是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對我個人來講,我的關心亦不遑多讓,因為我從小在後浦長大,後浦的變化伴隨著我的成長,而我也是第一個譜寫《後浦之旅》的作者,我也是第一個訪錄金門酒廠始創者葉華成先生,並把他扑上中國時報版面,讓全國知曉的投稿者,因此這兩件事,我關心我留意。
金門高粱的釀造背景,除了胡璉在《金門憶舊》有所鋪陳,另在柯遠芬所著《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記實》一書,我又讀到:「因為他(指胡璉)生長西北,亦是一個黃沙一片的地方,他知道種植高粱的用途,高粱米可以作為糧食,高粱稈又可供作燃料和建築房屋之用,因此他決心在金門提倡種植高粱。但是南方人沒有吃高粱米的習慣,因此盛產的高粱又必須設法謀出路,…因此胡兼主席又想出一個好辦法,立即興建一個大酒廠,聘請一位製洋河高粱有經驗的師傅來訓練製酒工人,並以高價,一斤米對換一斤高粱來收購生產的高粱。」於是金門開始釀造高粱酒,到如今,金門高粱酒歷經蛻變,經過歌星江蕙廣告加持的「鴻福百壽酒」,一瓶定價29800元,聽說市場叫價更超過五萬元,金門百姓幸運抽中只有1%的機率,抽一瓶賺一瓶,身價如此高貴,叫人驚喜連連,可如今,我們要問從前那一瓶12元的紅牌大麴,和一瓶8元5角的黃牌高粱,焉在哉!也許它的價值應該會超過「鴻福百壽酒」,但我不知金門酒廠的酒窖有沒它立足之地!
我這麼講,主要是要強調「歷史」的價值與重要性,在這個充斥懷舊風的消費市場,「老就是寶」已經是公認的價值,我手頭有兩本60年代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出版的「菸酒簡介」,不管是14×10公分的開本,或是27×19公分的開本,泛黃的紙頁印出當年生產的各種菸酒,隨手翻閱,真的會發出一股懷舊的感情,看到已經絕版的品項,會不勝唏噓,看到自己手邊竟然擁有的,會不勝欣喜,這種感覺,就是文化歷史附加的價值。
我一直以為歷經半個世紀的金門酒廠,就是缺少一棟供人懷念追思的展館,就是缺少一本介紹金門高粱的生產沿革、各種酒款的包裝與標貼、以及金門高粱的特性和飲用方法,或者近年金門高粱所衍生的社會福利等妙事,我一直以為行銷金門高粱,沒有把文化包裝進去,就是一大憾事,因為沒有故事可說,酒的甘美香醇就喝到一半。
我最近有點瘋「戰地文化」和「白酒文化」,拚命收藏相關的書籍文物實物相片,就以高粱來講,我作夢想要買到金門最早年代的高粱,我作夢想要把各種年代的陶瓷酒,分門別類鑲嵌在一片牆面,當然,我沒此財力,頂多我只能撿品項優美的酒瓶,買下來藏納在我家的杉木碗櫥,然後仔細欣賞酒瓶上的純手工彩畫,我突然覺得以前金門陶瓷廠那些畫師還真能妙筆生花,他們不就早在作文化創意產業嗎?我一面摸撫,一面欣賞,一面噓唏,可惜現在很多改作貼紙窯燒了,可惜沒有一本酒類圖鑑來比對,讓我說不出它的生產年代與生命故事。
我在想,如果我們能乘此後浦旋風,和金門高粱酒結合,趕快鋪寫出一本「金門高粱酒族譜」,趕快產製出一處內容翔實,有料有看頭的「金門高粱酒博物館」,趕快釀造出一系列「後浦城套酒」,讓金門的酒與後浦小鎮人情結合在一起,會不會讓金門的高粱酒更好喝,也讓外地人對金門、對後浦更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