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前世緣文藝話今生
將近一年的時間,處於自我省視的階段,似乎介於自閉與修煉之間,話說從告別軍旅後,投入文化志工行列,彷若秀才一般的舞文弄墨,成為一名快樂的傻瓜,我這個來自軍中的阿兵哥,在成為「社會新鮮人」後,也藉由諸多藝文活動才漸漸融入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環境。
退伍前夕,參與寫作協會與攝影學會的籌組工作,似乎已開始和藝文界作個初步的連繫。而幾度籌辦「金門讀書會」,選用金門鄉親著作並延請作者返金現身說法後,鈞堯、樹清、克全等開始相繼與在地文友有較密切互動與認識,復因為《金門文學》叢刊的發行,三輯三十本作者,涵蓋著海內外金門縣重要的作家,外加三十位重量級的畫家提供畫作,融入各著作封面,藉由圖文相得益彰,展現著金門豐厚的現代人文。
金門開啟文化元年後,陳長慶的寬宏與古寧的遠見,《金門文藝》得以雙月刊復刊,提供著華文世界看見金門的一點希望。繼《金門文學》叢刊與《金門文藝》雜誌後,本縣相繼策辦文藝研習營、浯島文學獎、文化(學)講座、發行各類文化叢書等等,在在都充實了一個島嶼的能量,而這來自眾多同仁與夥伴努力而來的成果,正是成就文化島鄉的重要資產。
個人承蒙諸位長官不嫌棄而有這個文化服務的機會,也因為這小小的文學機緣,而有個不成熟的構想,即期待讓各地文友在文學世界裡與金門相遇,《金門文藝》雜誌與「浯島文學獎」相繼開辦一個與金門相關的專題即如此而來,不僅希望更多海內外的鄉親藉由文學重回原鄉,也希望各地文友都能在文學裡看見金門。
這段期間,或應師長交代,或應好友邀約,歡歡喜喜的參與許多藝文社團會務,也籌組一些立案社團,所策辦的相關活動,恰巧與工作性質相契合,因此初期雖然是一日當兩日用,卻也甘之如飴,而每當活動結束,記者發佈新聞之際,總是再三請求不要把我名字列進去,為的是避免誤會。
《金門文藝》復刊後,與浯江副刊相互呼應,帶給各地文友與鄉親更寬廣的發表園地,加上《金門季刊》,對於增添金門能見度,更有加分作用。個人以為,這三份刊物,既然同為本縣公門發行刊物,應可統一規劃,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大功效,卻因為某些微妙因素,而讓這看法始終未能實現。
《金門文藝》唱熄燈號前夕,長慶兄發表了《金門文藝的前世今生》一文,實在有些巧合,復因他的某個提議,似乎已預告著年底可能發生的事。退伍後,我的黃金十年,換得與長慶兄一樣的滿頭白髮,心中猶有滿腔的感恩,感謝十餘年來,各位師長的信任與鼓勵,各位文壇前輩與夥伴的支持與鞭策;疼愛家鄉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用心就好,傻瓜因為不忮不求,所以快樂!各位親愛的夥伴們,感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