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陽春的哲思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753

陽春三、四月,陰晴不定,最易引人傷感。年輕人為為學業與感情而傷風感冒,中年人為事業有志難伸而鬱鬱寡歡,老年人為自身日漸走下坡的健康而哀怨不快。其實人生如飛蓬,短暫且有限得很,在如此短暫的人生,如何能讓自己活得有點價值,活得自在?
儒家以世俗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來自我肯定,楊朱以「我不求人,人不求我」的自我封限來檢討亂世,老莊以自然變易之常道來審視人間世,佛家以苦集滅道的四諦與八正道來解脫人生。這些學說與哲理,多少影響了一些人人生觀,但是人生離不開世俗的現實,並且因為人生要過得好且更好,往往以追求世俗的成就為價值。結果只問「求得」卻不知「捨得」,往往到了人生最後的檢驗-面對死亡。才知人生價值所在與應然的抉擇,但是,抱歉,十之八九的人已後悔莫及,造成很多世間的無奈。
試問:一路走來,有多少見不得人的小奸小惡?有多少事讓人午夜夢迴,感慨不已?只要心裡有一點靈明,在只有天知地知及自知下,是否還有勇氣面對鏡子?連自己教了二十幾年的哲學課都不敢誇口說:無愧;相反的每想個人的許多憾事,幾乎慚愧得緊。如因在台求學與服務,疏於關心父母,雖然勉力孝敬,但未能常親侍左右,如今父母已仙逝,每逢清明時節就有很深的遺憾,深感不孝。重讀高中時所背過詩經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真是不孝之極。
父母往生之後,面對有一點自閉的弟弟,父母的遺產能多給的儘量多給,近因弟弟把金城的房子賣掉,不明究裡的鄉人或親人以為是我賣的,讓我有啞巴吃黃連的無奈,能怪誰呢?誰叫他是我生病的弟弟。做為大哥無力照顧了,賣掉就賣掉吧;對於鄉人或親人的指責也只能無奈的笑笑。
人很容易在中年之後逃入佛老之道,一則是時不我予,再則是隨馬齒增長,閱歷漸豐,瞭解人生之不易,與其多所苛責,不如放下。三月的風雨依然冷冽,於金門尤然,但割捨不掉的是那濃濃的親情與鄉情。看來我要逃入佛老之道,連我執都勘不破,恐怕還要歷經一番磨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