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的歸鄉路
1937年夏天,日軍即將占領金廈的前夕;一位7歲的金門孩子,在參加完外祖母的告別式後,跟隨母親許玉秀南渡到砂勞越古晉投靠父親黃慶昌,之後再轉往新加坡。日後,在時代巨輪的驅使、家庭的栽培及個人勤奮努力下,這個孩子茁壯成長,將父親交給他的銀行事業擴展成世界級的金融體系。他,就是新加坡大華銀行總裁、金門會館主席黃祖耀先生。
2012年3月26日,黃祖耀、莊榕英賢伉儷率其胞妹、二位女兒、女婿余醫師、外甥女、孫女與銀行副總裁馮清蓮女士造訪金門。75年之後,黃主席首度踏上父執輩的故土。儘管主席個性極為低調,但金門縣政府、黃氏宗親及各界按照鄉規,給予這位成功企業家隆重的接待。從水頭碼頭的舞獅、鑼鼓陣頭的歡迎儀式到西園宗祠、英坑祖居的祭祖,還有安排了金門旅遊景點參訪、道地的家鄉料理餐宴,可謂衣錦還鄉。
此行三天,走訪兒時成長的後浦舊城區及赴外祖父母的墳前上香是主要的活動。主席曾於1998年新加坡《源》季刊上寫過一篇文章〈父親給我的教誨〉,「關於我在金門的日子,已經沒甚麼記憶。但有一點至今仍歷歷在目,那就是外祖父許天乞讓我騎在他的肩膀上,帶我到村裡四處遊玩。要不是因為中日戰爭爆發,也許我會在台灣海峽的鄉間長大。」
這是主席在新加坡回憶遙遠的金門之童年記憶。一旦回到金門,觸景生情,回憶不僅如此。首先,在後浦南門已改建成二層樓房的昔日舊居,主席指著外面的門口埕說,「這裡以前很寬闊,前面還有一條深溝,兒時在這裡玩,擔心會掉下去;」進入客廳後說「這裡以前是古厝的天井,夏天很涼快。」
接著,沿著小巷弄,走到許氏宗祠大埕時,主席停了下來,回憶起當年外祖母出殯之事。他緩緩地說:「外祖母過世時,我不懂得害怕,躺在她的懷裡,只當她睡著。出殯的場面很大,辦了好幾天…。」75年前的畫面,一定在他腦中鮮活重現;平日嚴肅的他,此時表情柔軟而感傷。
同時,主席也提到父親當年在後浦南門未能蓋起洋樓的一塊建築基地,願意捐給政府或大學,整理成公共設施,以紀念其父母親。之後,大家離開後浦,走入山前村的山林,到外祖母墳前上香;接著,再去金城公墓祭拜外祖父許天乞。一路上主席由孫女挽著,沿途與家人輕聲交談,似乎是一種家族記憶與文化的叮嚀、傳承。對主席來說,鄉愁是片斷浮現的兒時記憶,以及對於外祖父母的濃厚情感。
在金門大學的公開講座中,主席謙虛地說自己的成功是一個幸運的故事,並強調專心才能將事情做好的道理。他本來負責慶隆號的土產貿易,做得很不錯,但父親要他到銀行學習。起初他有些疑慮,兩邊兼顧,半天在慶隆號、半天在大華銀行。但父命難違,銀行成為他必須承擔的事業。之後他專心一致,改變經營策略,且成功地併購其他銀行,讓大華銀行從原先福建幫的銀行,成為新加坡、亞洲區域、乃至於世界級的銀行集團。當然,他也不忘讚揚她的夫人莊榕英女士所給予他的協助,特別是對於兒女的教養。
當學生提問,目前大學教育似乎已經不是就業保證時,主席感嘆地說他自己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但提醒學生除了專業能力養成外,最重要是誠信的品德。他說到:「土產貿易是用自己的錢做生意,賺錢或虧損自己負責;銀行是管理別人的錢,必須更加小心,操守品德必須良好。他所用的團隊人才,誠信是最需要的能力。」主席的一席話,切中當前大學教育的問題核心,這就是人文教育與工作倫理的重要性。
短短的三天,喚回了黃祖耀主席75年前的記憶,也讓第一次造訪金門的黃家子孫輩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新加坡高度西化、快速變遷的社會,對金門後裔來說,金門是一個永恆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