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事
二月初離開溫哥華,出門時,院子的樹只剩孤零零的枝幹。回來楓樹已長出密密麻麻葉子,而蘋果樹不但樹葉茂密且枝椏間開滿白色小花。那日站在蘋果樹下觀賞樹上綿密的花朵,突然飛來數隻雛鳥,在頭頂上的樹枝「吱!吱!」鳴叫跳躍。我靜靜地觀賞牠們可愛的模樣不敢發出任何聲響,這倒讓我想起此趟回台灣,從南到北處處鳥鳴啾啾的回憶。我曾造訪台北植物園、士林官邸玫瑰園、新店台大農場,南部的安平古堡、鳥松濕地保護區、西子灣,所到之處聆聽了悅耳鳥鳴聲,觀賞了飛鳥的美麗蹤跡,在澄清湖還第一次見到五色鳥。
回金門,在昔日兒童橋附近的水塘邊見一紅面水雞。又一次,在相同小徑另一頭見一對類似環頸雉,當時出現得太匆匆,還來不及細看,牠們便隱入樹叢中。又一早,碰到金門鳥會在浯江溪出海口賞鳥,不期而遇見到兩位老同學也是鳥會的主要幹部秀竹及瑞松,他們正忙著介紹水鳥的生態。
浯江溪出海口的潮間帶有著一大片紅樹林,泥灘上有豐富的水中生物,常常可見招潮蟹舉著大螯、彈塗魚鼓著凸出的雙眼,人們經過便紛紛躲入洞中。成群的水鳥不時飛過天際或掠過水面,在遠處山巒的襯托下,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我透過望遠鏡觀賞到紅嘴鷗、灰斑行鳥、大杓鷸、青足鷸、蒼鷺、大小白鷺、翻石鷸、金斑行鳥、蒙古行鳥、黑腹濱鷸……等十來種。其中灰斑行鳥的繁殖地在北極圈凍原地帶,蒙古行鳥在西伯利亞及中亞,都是來自遠方的過客。觀賞飛禽多樣的羽毛色彩紋路又是另一種賞鳥樂趣,那不同顏色的羽緣,有黃色、灰色、黑色……,形成飛禽精彩繁複的美麗外觀。而觀察鳥類的習性同樣是種趣味,那鷸科的鳥類在泥灘追逐捕獲螃蟹,以又尖又長的喙將蟹的螯及腳一一扯斷;進食時則先吞入蟹身,再逐一啄食散落四處的蟹腳!
離開浯江溪,經一處海濱公園見兩隻戴勝挺立於岩石上,那斑斕的羽毛及豎立的羽冠像極了印地安的勇士;另一端成群的喜鵲白頭翁吱吱喳喳在林間飛翔。印象中昔日家鄉好像沒這麼多鳥類,以往最常見的就是麻雀,還有燕子、烏鴉、八哥、戴勝等。
我不知道這些年來家鄉鳥兒數量種類變多的真正原因?難道是昔日兩岸對峙,空中呼嘯而過的砲聲、砲彈著地隆隆爆炸聲,將這群美麗的飛羽給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