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不朽的追求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635
字型大小:

自有文明以來,人類即不斷以各種方法向時間挑戰,企圖延長肉體,追求不朽。在中國《詩經》中即已屢言「萬壽」、「眉壽」等,《左傳》魯昭公20年載齊景公歸自獵與晏子及群臣飲,樂酣而有無死可樂之嘆。齊景公之前,不死的觀念或許早已有之,但今日文獻所載,則僅見對長壽的祈求與渴望。《尚書》〈洪範篇〉所謂「五福」之首即為長壽。周代銅器「牧殷」銘文曰:「牧其萬季壽考」。「齊盤」亦有「眉壽」之祝辭。這種鑄刻嘏辭於祭器的習俗可能沿自祭祀時有祈禱長壽的話,周朝這種祈求長壽的習俗至漢猶存,漢銅鏡禱文多有類於周金文者,此外,漢銅器上更出現了象徵不死的神話人物如西王母及東王父,先秦兩漢文獻中大量記載著這種禱辭,無怪乎西方漢學家H. G. Creel要稱渴求長生不老乃中國人最古老最普遍的欲求了。
從祈求長壽不老到長生不死是很自然的進展,《山海經》中早有「不死」的記載,〈海外南經〉有「不死民」,〈大荒南經〉有「不死之國」。《山海經》所言雖荒誕,但神話卻往往反映了初民的思想。另《呂氏春秋》載大禹南巡至於不死之國,《戰國策》載有客獻不死之藥於楚頃襄王,而《韓非子》〈外儲說〉載有客教燕王以不死之道者,足見不死的觀念在東周時已深植人心。在文學作品的《楚辭》中,亦不乏長生不死的記載,〈天問篇〉云:「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遠遊篇〉則載屈原有「留不死之舊鄉」的欲望,這些文獻足證中國在先秦之際,對形體不朽,化去成仙已深信不疑。學者大多相信成仙不死的思想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但對於這種思想起因為何卻有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齊國臨海,海市蜃樓,雲霧繚繞,易啟人想像神仙之居。另一派的聞一多則追溯齊國人先祖來自外蒙一帶,其俗於人死後燔葬屍體,焚屍時濃煙裊升天際,其人因相信人死後魂魄登仙,長生不朽。不管其因為何,戰國時期,神仙長生的追求盛行於濱海之國則是不爭的事實。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曾遣使入海求仙人之居及不死之藥,稷下之學,所談不離神仙。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