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中水至親故鄉人
告別軍旅十餘年,好同學由臉書傳來一段陸軍官校勇猛剽悍影片,驟然想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都是這樣成長的…,蔡學長道:「年少輕狂的歲月,歷歷如昨,時間過得真快啊!」的確是,翟山坑道口那些精神標語,已成為奔流在同學們血液中的重要養分,愛國、愛鄉、愛家園更是大家日夜謹守的信念,軍旅中,退伍後,皆是如此。
同學們初下部隊,開始貢獻所學服務軍旅,相繼在各種不同職務穿梭者,隨著角色變換而調適心情,不變的是認真把任務達成。退伍後,基於對父母的懷念,對故鄉的眷戀,乃選擇定居金門。褪下迷彩軍裝,便服一穿,不僅毫無殺氣,參與藝文活動一久,裝斯文的結果,還被盧老師稱為:「您們這些文人」,原來,「勇猛剽悍」的精神早已不見蹤影。
社會與軍旅的生存法則大同小異,因為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軍校期間,「碰到剽悍的學長,學弟要勇猛承受」是大家的趣味解釋,無非是希望經由一段增益其所不能的訓練過程,大家能屈能伸,有所擔當。在軍校期間吃得苦中苦,下部隊後不一定能成為人上人,但至少是個有用的人,也是大學長的周教授在畢業時指導大家「忍」字秘技,始終令同學受用不盡。
一段「勇猛剽悍」的經驗,代表著軍校同學得承受非人的訓練過程,並懷著「能屈能伸」的本領下部隊,然而,要學的還很多,「拿得起,放得下」即為一門亟待加強的真功夫。我參與社會服務時是由文化義工切入,主要是認同那份自動自發、無私無悔的服務精神,復因參與讀書會活動並發表相關藝文報導文章,而得以參與更多藝文事務,並開啟一段豐富的文化尋根之旅。
所謂文化尋根之旅,是指重新認識故鄉金門,也重新認識身為一個金門人角色,由昔日帶領四五百個弟兄,到一個全部是長官,唯獨您是兵的新單位,迎面而來,正有許多值得重新學習的重要課程,有些還得面對外來的考驗,張學長安慰我說:「這是一個成就為文化尖兵的條件。」我也安慰自己說:「活到老,學到老,就從『拿得起,放得下』重新學起吧」。
我的社會歷練,一晃十年,有喜樂的課程,也有哲學的訓練,認識可愛的家鄉,也認識眾多熱愛金門的原鄉人。我在工作轉彎處常遇見貴人,新年度,在度過一段志工的歲月,我終於得以再度說聲「感恩」,同時體會到「文化島鄉裡,人人都當是文化人」,很榮幸在這段日子,曾經扮演一個「文化人」角色,並從許多鄉親身上認識到金門是一個值得深深喜愛的故鄉,很高興能繼續與大家實踐一個文化島嶼的夢想課程,更高興許多弟兄告別軍旅後,更能繼續謹守「愛國、愛鄉、愛家園」的信念。
感謝您,尊敬的鄉親,感謝您,敬愛的學長,感謝您,親愛的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