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公共道德深化觀光品質
今年二月份在金門縣政府召開的校(園)長會議,具有深遠影響。
第一次以主題式論壇貫串,突破以往提案討論的框架,輔以專題演講。
第一次把重點放在「品德教育」與「道德教育」。
第一次由縣長、副縣長共同參與,並且邀請縣府人事、主計、鄉鎮公所、公共車船管理處、教師公會、金門家長聯誼會等相關單位代表與會。尤其邀到金門大學、銘傳大學、空中大學與金中、農工職校等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或代表,與中小學校長親近與對話。
第一次有相關單位代表直接挑戰學校教育。提出議案,發現新廁所門板被破壞、新公車上遭到塗鴉汙染,認為學校教育在公共道德上有改善空間。
前高雄市五福國中校長張素杏應邀,發表「道德教育校園札根實例分享」、「閱讀是內化道德最佳方法」演講。以親身經驗,用「大紀元」報導內容為素材,向地區校長們推介治校之道,深耕品德教育之法,足為借鏡。
品德教育本來就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從幼兒而少年,逐級循序漸進,落實於生活實踐。由於社會變動激烈,家庭結構功能減弱,無孔不入的傳播訊息,使學生價值觀受到汙染,相沿成習,以搞怪噱頭、特立獨行為時尚,背離社會倫常為「無所謂」。家庭中受少子化影響,驕寵安逸,任意揮霍,疏懶成性,欠缺責任感;學校中侷限於課綱框架,教師們忙於設計教案與習作評量、負擔校務活動、應對家長各項千奇百怪之管教要求,或懍於家長「侵門踏戶」、「咄咄相逼」、「動輒得咎」,只好少管閒事,遇事退縮,視而不見,不重視正向管教;社會上流行取巧自私,短視近利,只認「小我」,不容「大我」。
凡此累積加乘的結果,使教育力量受到掣肘,成效不張;因而少數學生品德上「亮起紅燈」。其乖張行逕諸如任意破壞公物、深夜遊蕩、霸凌弱小、對女生性騷擾、粗魯無禮、喧囂爭吵、偷竊行騙、吸食煙毒如家常便飯,頂撞師長、偏執難馴。這些小則列入少年隊管控,重則移入少年法庭,觀護侍候。
在此,呼籲家長在親子互動中應檢視子女是否符合公共道德?例如上下公車,能否督促子女遵守「先下後上」、勿搶位置,霸佔博愛座,能禮讓老人孕婦?在公共空間,不塗鴉扯壞公共財,是否注重衛生不製造髒亂?在觀光據點,有機會遇上觀光客,能否主動表現親切好禮,遵守公德?
對於青少年,期望約束自己正常作息,在老師薰陶下,能做好時間管理與情緒自我管理,做個「成熟我」。並且懷抱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未來的公民意識與治事能力。
各傳播媒體善盡言責,對於觀光環境受到人為破壞,應秉持大義,剴切勸導。
此外,全面推動友善校園,實施人權法治教育,輔以環境教育,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公益,投入一己之力,捍衛公共空間環境,愛惜公物,間接參與觀光產業,方能由下而上,由點而面,由家庭推及社區,從底層漸次醞釀、從核心擴散,提振公共道德,營造可長可久之觀光產業,深化觀光品質。
受教輔導,依法管訓,都是外力干預,求其改善;最佳策略還是有賴從內心昇華,促使少年幡然醒悟,肩負責任,維護公德。尤其落實品德教育於生活實踐中,形塑為道德氣質。
觀光產業並非只是有形的建設,認為把景點打造得多麼壯美,讓客人住著五星級的感受,享受金門美食,參與熱鬧有餘,文化底蘊不足的活動,就誤以為這就是觀光品質。事實上,包含個人的生活素質,社區的整體文化表現,鄉親大人小孩的整潔、有序、守禮、守法、人情味等些無形的精神建設,才能讓觀光客感動,迴牽夢縈的觀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