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巷弄裡的人文
二月初,遊黃山順道回到台北,那些天台北總是下著細雨。那日,天氣放晴,心想出去走走,趁機到街廓巷弄找尋令人驚喜的風景。
台大、師大附近、永康街一帶,一直是我喜歡閒逛的巷弄。這些地方是我熟悉的地區,打從學生時代,便在這裡四處吃自助餐,自助餐吃膩了,就幾個人相約吃頓客飯打牙祭。
當走入師大圖書館旁的巷子,再轉進青田街,仍可見一些昔日日式瓦房,院子裡種植經年的蓊鬱樹木,紛紛越過牆頭交雜在巷子上空。陽光透過葉子的縫隙灑落一地斑駁,蔥翠遮蔽了整個巷弄,近在咫尺的喧囂車聲完全被隔絕在外,走在這幽靜的巷弄,讓人有怡然自得之感。來到七巷六號這宅子,院子花木扶疏,入口處有一木造雨遮,木製的牆面有著碩大的窗戶及優雅的窗櫺。灰黑色的屋瓦覆著青苔、枯葉,整棟建築讓人有一種溫潤之感,這是台大地質系教授馬廷英也是作家亮軒父親的故居。屋內房間是日式格子拉門,甬道鋪著木頭地板,氣氛高雅。櫃檯、桌面放置馬教授生前的遺物,眼鏡、照片、字典、打字機……。
亮軒曾寫過一篇紀念父親的文字:「頓然之間大學強迫第一批老教授退休,退休金幾乎等於沒有。奧卡桑也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要用錢就跟您要,您,一個全身每個細胞都屬於學者的老人,又有甚麼辦法?」道出一位學者清苦的日子。
出了青田街,過和平東路來到溫州街,走一小段路到一巷子底便是殷海光的故居。殷海光台大哲學系教授,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於《自由中國》批評時政,倡導自由主義,啟迪年輕學子。故居大門牆面佈滿青苔,門楣上九重葛恣意攀爬纏繞,進入門內是漆著淡藍色調外牆的日式住屋。室內有殷先生的書桌、書櫃,還有著作及一些剪報。庭院花木茂密濃郁,綠蔭蔽天,綠葉紅花交相輝映,繽紛奪目。殷先生曾在院子裡造景,堆一小土堆成一假山,取名「孤鳳山」,假山上放置空心磚及水泥砌成的桌椅,是殷先生戶外的讀書處所;其旁又以水泥磚頭砌一小池,是女兒夏日的戲水池。
出溫州街走入窄窄的泰順街,兩邊密密麻麻小吃商家仍一如往昔,來到師大路,當年闢建公園種植的樹木,已亭亭高聳,路旁多了些雅致的咖啡店及餐廳。轉入雲和街,眼前矗立一棟整修過的日式房舍,這是師大教授梁實秋的故居。梁氏曾以「雅舍小品」專欄發表膾炙人口的文章、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主編英漢辭典。
整修過的梁氏故居尚未對外開放,無法入內參觀。不過昔日磚砌的高牆改成鐵欄杆,房舍外觀仍清楚可見,前院,那棵梁家臨去時不勝依依的大麵包樹仍然茂盛如昔。
久未露臉的陽光灑落一地,雨後的巷弄格外耀眼。其實,這些幽靜的巷子與各地的清雅巷弄並無太大區別。但有了這些人文,使得屋舍巷道熠熠發光,像似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