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升學考試的迷思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633

最近十二年國教之各種說帖紛紛出爐,官方只有一套,民間卻有好幾套,有反對,有贊成,也有不知如何是好的,只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任由改革。但不免造成許多家長惶恐,可是再怎麼說都沒用,各說各的,不知那一種說法才是對?其關鍵問題在那裡呢?最大問題是國人對考試有所迷思,尤其東西方的教育價值觀不同,造成許多難以改變的事實。我國在這些年來的國教發展,一直想要利用教改政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除了模仿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方式外,尚吸取東方的日、韓、新加坡、香港等之優點,但大家仍然認為考試比序,才是最公平、公正、公開的方法。
這些年來,我國從六年國教到九年國教,現在變成十二年國教,不管制度怎麼改,學生考試的壓力總是沒有減輕,原因都在於我們的入學方式是藉由考試比分數、比順序,因此老師也習慣以考試領導教學,造成無法自拔之窘境。
當前十二年國教強調免試入學,甚至不採計在校成績,會考也只做為超額比序三分之一的部分成績,但存在爭議的是特色招生及明星學校仍然以考試作為升學的依據,怎麼辦?那一位家長會承認自己的孩子差?那一位家長會接受比序抽籤的事實?那一位家長會接受免試後,孩子就不太唸書而成績低落的事實?
其實,十二年國教的延伸是我國從傳統教育演變出來之現代化教育,並參酌歐美先進國家教育及因應多元社會發展出來之最好教育制度。老師除了要具備教學與輔導專業技能外,尚須因材施教及有教無類之精神,讓家長能信任教師的專業輔導與評量,以多元學習、多元進路、優質學習的理念讓家長接受。而家長也應配合老師,依據孩子的興趣及性向,共同輔導孩子走向自己喜歡的學習進路,俗語說:「行行出狀元,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是自己所喜歡的,必定能在人生旅途上闖出一片天。綜觀當前社會各行各業有成就的人,大部份是靠自己的興趣、努力得來,很少是因學校考試好而得到的。雖然有少數是因讀書好、成績好而在行政或學術領域有所成就,但也要符合他的興趣、性向與能力,否則進入社會後,轉行轉業,甚至學非所用者,比比皆是。
近期商業周刊有一篇「歐美名校──狀元未必吃香」,描述北京高考狀元申請不到美國名校,因美國名校選才也是務實多元的,不一定是以考試為主。就如法國的中學重視生涯輔導、適性分流及分組教學,會考也是多元的,考科多達四十幾種,可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2至3科應考,這就是以興趣及性向之教育方式作為升學的依據。
總之,十二年國教的最大目的在於紓緩升學壓力,期望適才適所,因此,若能配合大學繁星計畫的實施,明星高中之轉型,分組教學之落實,那麼多元優質及適性揚才的目標才能達成,這也是我們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因才施教」幾千年不變的理論。家長們!老師們!及所有社會賢達人士!希望大家堅持執行十二年國教理念,共同邁向先進國家教育之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