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是搞什麼的﹖
海峽兩岸人民,雖然都是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珠,說來是同文同種,尤其同姓宗親連繫起來,很大部分也是同根同源,但是,由於兩岸分隔六十餘年,在不同政治制度、社會背景和文化因素影響下,人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差距,文化疏離的差異現象,一時間想把他們兜在一起,真不那麼容易。
2002年5月18日、星期六,重慶籠罩在綿綿細雨中,同行三人搭「先富輪」,沿長江而下,第一趟自助旅行、第一次遊長江,也是大壩截流蓄水前的最後巡禮。夜航中,看不清沿途景色,為排遣寂寞,乃往輪船頂層的「卡拉OK廳」唱歌打發時間,唱完「一千個傷心的理由」,贏得滿堂掌聲,回到座位,鄰桌來自北京「新華書店」的一位小姐轉過頭來問說:「先生,您是搞什麼的?」一時沒理會過來,回曰「我沒搞什麼」,她緊接著說:「您肯定是搞音樂的。」搞了半天,才搞清楚這個「搞」字的意思。但是,假如你是一位「省長」,當別人問到你是搞什麼的?可不能說是「搞省長的」,要說是當官的,或直接報自己的官銜。
「先富輪」於凌晨五時許抵達酆都,下船往「鬼城」途中,很多攤販此起彼落地叫賣,聞「土豆、土豆」的叫賣聲,趨近一看,遍尋不到「土豆」,乃問店家,他指著「馬鈴薯」說是「土豆」;另有一小販,面前兩簍蕃茄,看來果實飽滿、顏色紅透,問他蕃茄怎麼賣,遲疑一會兒,說那叫做「西紅柿」;再如,他們把「泡麵」叫做「方便面」,「麵」寫成「面」,這些稱謂上的差異,初次聽到,還頗覺新鮮,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不足為奇。
兩岸日常生活中使用名稱或名詞的差異不勝枚舉,就生活用品來說,我們稱「電腦」,他們叫做「計算機」;「電湯匙」是「燒得快」;「OK繃」叫做「創口貼」;「影印」是「複印」;「列印」是「打印」;「冷氣」是「空調」。再就一般名詞來說,我們講「視訊」他們稱為「視頻」;「高畫質電視」是「高清電視」;我們的「隨身碟」他們叫做「優盤」或「移動硬盤」;「燒錄光碟」是「刻錄光盤」;「大飯店」是「大酒店」;「工讀」叫做「勤工儉學」;我們講「視察」「考察」他們習慣稱為「調研」;我們說「不客氣」或「沒關係」,他們講「沒事」。
這十來年,兩岸來去不計其數,一些台商朋友稱我為「大陸通」。有些時候渠等選派員工赴大陸,要我幫忙給他們作勤前教育,講解一些當地風土人情和兩岸的文化差異,前述種種均列為基本教材,最後總會提醒他們,當大陸人不再問:「先生,您是搞什麼的?」而是問說:「先生,您在那裡高就?」時,顯示兩岸人民文化融合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