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公德心
記得卅年前當我還是國小學生時,我的級任老師將我的作文投稿至金門日報,我因此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廿二元」,也是第一次與金門日報社結緣。稿費看起來很少,但是對於當時沒有零用錢的我卻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而當時投稿的題目正是「公德心」。
當時談公德心主要是國語課本上的課文就正講述一個與公德心有關的故事,而在戒嚴下的金門也正打著「整潔的金門、禮貌的金門、守法的金門」等的口號,乾淨的道路以及人人以禮相待的規範等大行其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金門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視公德心的地方,並且是一個非常守法的社會。所以當年講公德心,基本上有點畫蛇添足。
但是這幾年隨著地方越來越開放,外來人口日增之下,金門道路上多了許多的煙蒂、檳榔汁與垃圾,公德心的流失讓人擔憂。或許有人認為當年是因為管制嚴格,所以大家才願意「奉公守法」;但這不正說明了當下「公權力」不彰,加快了道德的淪喪。
我的社區中僅有一戶是台灣來的住民,或許是因為工作的需求,總是深夜兩三點回來,但是巨大的關車門聲總是讓其他住戶在睡夢中驚醒。鄰居的幾位老人家也曾私下抱怨,但總是沒人願意跟他反映,以至於這樣的狀況未曾改善過。即便我曾登門按鈴反映,但眾人的媚俗主義無由的隱忍,卻也縱容了不公義的擴張。退讓使得我們失去原先可以保有乾淨與安寧的生活環境權,是以再談公德心,該換個角度來看待。
公德心不該如過去的論述,只強調自我的管理,更該擴大到舉凡維繫眾人利益的「公德」行為都該是範疇。更重要的我們得說服自己,透過公權力的落實,即是在實踐公德心。國家有既有的法令規章來維護社會的環境清潔與社會安寧,只要人們願意秉持著做「功德」的念頭,舉手之勞的舉發就能讓公權力進行社會教育,真的淨化社會。
過了卅年我也已經忘記了當年那篇文章的內容,但面對卅年後惡化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狀態,誰能不心痛與感慨。常聽到人們發牢騷數落哪戶哪家的不是,但卻鮮少有人願意積極的改變現況,於是只能任由社會道德淪喪。仔細思索,金門人的好禮,在面對社會結構的改變時,是不是也該調整。過去金門人似乎對於別人「私德」的興趣遠大於關心「公德」的事,這現象是不是讓我們的「好生活」正一點一滴的被侵蝕了?而我們卻只能高唱「往事只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