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神
時間為人類所帶來最大的災難是死亡,自古以來,人即已對生命的短暫有所覺醒,希臘神話中Cronus用以閹割其父之大鐮刀也出現在圖繪的死亡之神手中。早期西方的鐘錶,總刻上這樣的句子:「死亡是必然,生命則未必然」(Mors certa, hora incerta),「你時刻步向死亡」(Toutes les heures vous tue),面對不可征服的時間之神,人自不甘心雌伏,因此征服時間就成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古埃及法老王以祭祀農神Osiris來求取永生,這一祭祀後來也為平民所襲用,他們相信經由對Osiris的祭祀,人可以死後得永生。希臘哲人柏拉圖在其Symposium 中借Diotima之言,說明人在面對死亡時,每以子孫、文藝作品的遺留後世,成其不朽。而在基督教義中,受洗是成就不朽的一種方式,教徒在洗禮中,如同基督般死後復生,羅馬人書中保羅解釋受洗的意義云:「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耶穌基督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耶穌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因為知道基督從死裡復活,就不再死。」基督藉著受洗儀式而新生,如同埃及人藉祭農神而不朽,都是人類追求不朽,征服時間的努力。
美索布達米亞人也在其詩中表達了時間的毀滅性及其帶來我死亡,這首詩云:「吾人築室豈可久?/吾人簽約豈可長?/………/自古以來無永恆,/寢者與死者何其相似,/平民與王公,/當其死時,實同一運。」但同時考古所得證據也顯示,美索布達米亞人對死後再生深信不疑,1927年到1929年間,英人Leonord Woolley 在烏耳(Ur)掘出陪葬的奴僕與隨從,猶執刀戟以捍衛死王,可見其人視死後如生前,也是對永生深信不疑。
中國人對不朽的追求歷史悠遠,深信形體可以不朽的用盡辦法養生,相信靈魂不滅的則尋求死後魂魄的安頓。對大部分士大夫而言,如同「左傳」中叔孫豹所說,精神不朽的捷徑無非立功、立德、立言。唯先秦迄漢,而形體不朽是否可能,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要到道家的神仙之說興起,中國人始對形體不死的傳說有了堅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