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下阿蒙
「吳下阿蒙」這句成語,講的是三國時東吳名將呂蒙的故事。
中視目前正播映大陸中央電視台所拍攝的歷史劇「三國」,八十多集的大戲,播了二十多集,呂蒙才現身。呂蒙,字子明,汝南人,少年從軍,雖然打仗勇猛,建立不少戰功,但江東子弟多才俊,在東吳文武百官中起初並未被看好,主要是因為他行伍出身,書讀得不多。有一天,孫權對他和另一位將軍蔣欽說:「你們現在擔負重任,應該多讀點書,以增廣見識,開闊眼界。」呂蒙回答:「軍中事務繁忙,那有時間讀書。」孫權正色以告:「你們難道會比我更忙?我掌管軍政尚不斷讀書,並從中受益良多。當年光武帝在軍務緊急時仍手不釋卷,如今曹操也是老而好學。希望你們不要藉故推託,多讀書對你們必有幫助。」
此後,呂蒙開始發奮勤學,鑽研史書與兵法,學問日漸增長。周瑜死後,魯肅接替其都督職位,統領軍隊,每次路過呂蒙駐地,總要與他一同談論天下大事,幾次交談後,士族出身的魯肅對呂蒙另眼看待,說道:「吾謂閣下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回答:「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也就是「吳下阿蒙」與「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成語典故的源起(以上事略見裴松之注《三國志.呂蒙傳》、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六》)。後來,呂蒙接替魯肅職位,讓關羽敗走麥城,克復荊州,建立奇功,成為三國名將之一。
成語「吳下阿蒙」本是對某人的負面評價,指其學識淺陋,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改頭換面,叫人另眼相看。
讀研究所時,班上有位同學,國中畢業後進入士校,嗣後再考上官校,英文底子不佳,每次在課堂上唸英文時同學都會竊笑不已,後來他苦讀英文,托福考試取得高分,申請到美國東岸名校,幾年後拿到博士學位,讓許多同學刮目相看,一提起他,常有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與自嘆弗如之感。
如今,大陸的電視劇也是讓人刮目相看。「三國」一劇是大陸中央電視台斥資一億六千萬人民幣(約台幣七億四千萬元),動員台港陸許多演員,二○○八年開拍,二○一○年夏天開始在大陸幾個衛星電視台播映。比起一九九五年,也是由央視所拍的歷史劇「三國演義」,這次的「三國」在劇情節奏、戰爭場面、人物刻劃等更為凸出。最近晚間觀看「三國」,成為一天中最期待時刻,同時,又從書架取出《三國演義》,隨著劇情進度重新溫習對照一番。見到劇中幾場戰爭場景,其千軍萬馬,氣吞山河之勢,令人目眩神迷,印象深刻;在去年觀看歷史劇「水滸傳」時,已經深有所感:大陸的電視劇,正像中共崛起一樣,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了。
回想二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視劇在大陸風靡一時,那時何等風光!曾幾何時,對岸以鴻鵠之勢飛躍前進,而我們的電視圈,一如台灣社會,缺乏發展方向,多年來未見長進,想到這裡心情不禁為之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