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死亡之神續論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82

古代中國人對死後不朽的觀念,事實上一直是爭論不休的。有些考古學家從挖掘所得,認定中國人是相信死後世界的。例如殷王墓中陪葬之奴僕,和其它文化中的陪葬習俗相似,而這些文化皆相信人的死後世界,也即人的不朽。再者,中國考古所得祭器上的銘蟬,一般也被認是再生與不死的象徵,人死亦如蟬蛻一般,可以變化而生生不息。
然而胡適對這些考古所得卻有不同的解釋,他認為商朝人以日用器皿及奴僕陪葬,是對死去祖先的一種犧牲,死者雖如生者有世俗之需,但僅維持一段特定的時間而已。胡適在哈佛大學神學院學報的一篇英文論文「中國思想中的不朽觀」云:「早期中國的宗教多少有種人死後有生命的觀念,但對於予人知識及生命的靈魂則認為僅可以鬼魅形態存留一段長短不定的時間,然後逐漸消逝,而非不朽。」」因之,胡適認為中國人靈魂不朽之觀念來自印度佛教,佛教以西方極樂世界和地獄為人死後之依歸,中國人的死後世界受佛教影響始產生。余英時據馬王堆漢墓文物駁斥胡適之說,認為不朽觀念並非外來,漢墓中的西王母即為生生不息的萬物之母與不朽的象徵。
從中國思想史上看,我們發覺孔子對死後世界的看法,影響後世知識份子甚鉅,而和知識階層相反的信仰則在民間頗為流行。《論語》〈先進篇〉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述而篇〉又云:「子不語怪力亂神。」可見孔子所關心的是今生而非來世永生的問題,他對祭禮的重視著眼在於其社會禮儀的功能,而非真信來生者也。孔子這種態度,基本上也是後世知識份子對人死後的看法。荀子重禮,亦出於對現世人道的關懷,故〈禮論篇〉云:「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對荀子而言,人至善的完成,需在今生今世。孟子態度亦近似,故在〈梁惠王篇〉引孔子之言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孟、荀這種對死亡的態度,為中國的死亡觀定下了基調,影響中國知識份子對死亡的一貫看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