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吾廬文鈔
《愛吾廬文鈔》一卷──〈卷上〉為論、辯、書、序、敘。〈卷中〉為記、傳、碑銘、跋。〈卷下〉為雜著等。收錄呂世宜各類體裁的文章六十七篇。潘祖蔭編《滂喜齋叢書》本,署丁丑光緒三年刊刻;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滂喜齋」本,施句讀排印收入《叢書集成》;1975年林宗毅據「滂喜齋」本影印出版,全一冊不分卷。卷首皆有西村同年友陳慶鏞為此書作序,並收在陳慶鏞《籀經堂類稿》卷十二之中。
《愛吾廬文鈔》中文篇為擬古文14篇、書信3篇、序8篇、記8篇、傳10篇、墓誌銘5篇、碑文3篇、書後8篇、跋4篇、壽序祭文4篇等。在其自敘中說,多阿諛奉承而少實話,應酬文章。西村自少而老,溺於八比二十餘載,聞有古文法,遊芸皋師周凱之門,傳以義法;復得劉五山、高雨農二先生之教。偶有所作,並不多。計錄若干首,分為兩卷,存諸笥,所得止此,亦敝帚自珍之意也。晚年自選集成冊,清咸豐間刻本,今藏於廈門圖書館。光緒三年收入《滂喜齋叢書》,此刻本藏於福建省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近代王雲五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也收錄了該書。1974臺灣林宗毅在《愛吾廬文鈔》重刊本序說,影印西村此文鈔,以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所藏《滂喜齋叢書》本為底冊影印,合校京都大學、臺灣大學藏本而成。
同年友陳慶鏞為《愛吾廬文鈔》作序,說吾友西村,耆學好古讀書,自束髮識字,寢饋凡四、五十年。西村治經,先之以聲音訓詁,其於一辭一字,古注有異同者,必明辨而縷分之,治學的精神已見於筆記中刊行。而讀史則博綜上下,判黑白、別是非,故其搖筆洋洋灑灑數千言,其簡處則又一語不苟下。西村尤善金石,精古籍篆隸。兀然危坐,墨一升、楮一梱,隨繕隨棄,頗不自愛惜,而門外求書者屨已滿。
《愛吾廬文鈔》幾乎是西村渡台之前,在廈門所作的篇章。〈祭芸皋夫子文〉道光十七年(1837)後若干年,55歲以後才應林家聘入臺,《愛吾廬文鈔》中找不到一篇與臺灣有關的文字。所以這本文鈔,除了有它的文學價值外,他見證廈門當代的歷史,也是廈門很珍貴史料文獻。〈紀游擊張公死事略〉一文寫在鴉片戰爭後,道光21年(1841)勇戰犯廈英軍,壯烈犧牲,不知西村渡臺沒有?或是人在臺灣,心在廈門,對廈門當時的動亂,當是瞭若親臨。所撰碑誌及傳記,動與古會,人世應酬交流,表述悼念親友志行,對當時廈門交往的文士名家身世紀錄尤多。至於議論時務,談吐悉中民隱,利弊皆達。古今人物,賢哲佞邪必辨。年邁60而聰強縝密不憊,其著述將未可限量。西村在臺灣除了教學,更忙於他多元的著作,和書法的創作,《愛吾廬文鈔》應只收集渡臺前,廈門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