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死亡之神
中國古代道家對個人之不朽似乎並不關心,而著眼於「道」的永恆,所以《莊子》〈齊物論〉說人:「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明言人身之必朽。〈至樂篇〉載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惠子怪之,莊子辯曰:「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也。」莊子認為個人肉身必死,靈魂亦然,但宇宙則長存不滅,此蓋即莊子所謂薪盡火傳者也。
在先秦諸子中,墨子似乎是唯一認為人死後有鬼魂者,〈明鬼〉一篇旨在說明人死後魂魄之存在,但墨家學說在墨子死後式微,對後世學術影響亦有限。而提倡享樂今生的楊朱學派,當然更不會相信死後不朽了。楊朱學說見於今本《列子》,其言曰;「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迄於漢代,武帝雖獨尊儒術,但漢儒似乎並未繼承孔子不語生死的傳統,相反的,士大夫間頗有信鬼神者。因此王充便在《論衡》中對這種迷信大加撻伐,〈論死篇〉云:「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而耀不照,人死而智不惠,二者宜同一實,論者猶謂死有知,惑也。」後漢之世佛教東傳,佛理對中國人思想影響日深,中國人對不朽的觀念無疑也受到佛教因果輪迴的影響,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云:「當東漢之世,鬼神之說至為熾盛,佛教談三世因果,遂亦誤認為鬼道之一,內教外道遂並行不悖矣。」佛教的因果輪迴說,傳入中土而和當時的鬼神信仰相結合,影響了此後中國人的死後鬼神信仰。
由此可見,中國古來對於死後形體、靈魂不朽的問題一直是不確定的,大多數士大夫或者存疑,或者否認,少數人則肯定不朽的可能,但民間仍不乏深信不疑者,這些信徒對不朽的追求,雖有動搖之時,但或多或少都曾追求過形體或靈魂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