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養的核心價值
傳統之教養來自家庭,但現在的教養卻無所不在,其核心價值則在彰顯家庭倫理。尤其是父母,身為給予教養的源頭,雖然以當前多元發展的社會裡,父母的教養不一定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但在一般人的腦海裡,都會不加思索地說「會的」。真的是如此嗎? 精神分析理論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是真的嗎?個人在教育界服務三十多年,深深的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常看到一些得不到好教養的學生,其偏差行為會更大,這時候老師的輔導也將更為需要。
許多專家經常試圖以科學的研究態度,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用逆向思考的方式來看它的基本假設,中央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也同意研究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必須考慮基因的角色,所以經過個案觀察後的研究所推論出來的見解,也要以科學的態度,先從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當專家研究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時,較容易受到重視,但更多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這種既定觀念就容易被忽略。其實教養孩子的方法很多,不管他來自那種家庭,天生基因遺傳如何,只要我們把握正確的輔導原則,家庭與學校密切的配合執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必能改變孩子的偏差行為。
在我們生活周遭很常見: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而在新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父母移民到新國家,可以發現小孩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與新國家的小孩一樣,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專家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基本上是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例如:同儕)來社會化他們的行為。專家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進行系統社會化,並發展人格改變的關鍵期。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常常發現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會懷念他的小學同學與老師。其次、談到過去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孩子的人格發展仍然是正常的。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也不能確保他的同儕團體影響就是好的,他的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可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近年來教育部一直提倡推動祖父母節,肯定祖父母對家庭社會貢獻的重要性,祖父母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經驗,是承襲家庭的傳統,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學校及社區推動世代之間的課程及活動,不僅讓祖父母得以展現人生智慧經驗,更讓孫子女藉由與祖父母的互動,建立世代互信、互動及互惠的學習關係。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多數年輕父母僅將長輩視為「兒孫子女的照顧者」之替代角色刻板印象。在日常生活中,年輕的父母若能吸取上一代教養孩子的經驗,培養孩子的自律與常規,輔導孩子自主學習,營造孩子的學習環境,建立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讓孩子有自主發展的空間,對其潛能的開發及其創造力的啟迪,必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父母教養子女成功的展現,也就是教養核心價值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