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小細節中的歷史感與地方感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826

漫步於不少歐洲小鎮,除了眼睛望著濃郁歷史感的街景外,足下的觸感想必也有一番領悟。踩在不知道歷經多少歲月的洗鍊,風化、光滑但不甚平整的石塊鋪面上,我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踏著的可能是達文西躊躇志滿、創作督工的米蘭大教堂廣場,也可能是拿破崙軍士戰勝歸來、衣錦還鄉的凱旋門大道,也可能走在海明威《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A Moveable Feast)寫作場景的小咖啡館;還有,也許是耶路撒冷那條傳說中耶穌走過的苦路、觸摸哭牆的那種溫熱感。「真實性」(authenticity,或原真性)是最重要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的構成,是風土環境的、文化的、形式的、材料的、工法的總和。
在重視歷史文化的國度裡,歷史保存(historic conservation)不只是博物館或學校關心的事情而已,而是地方發展的策略。他們認為,歷史不只是教科書裡的敘述,而是一種真實的、由一磚一瓦一石逐步構築起來的場景,是人們記憶與情感之所繫。而這些文化資產(cultural property)可以做為文化產業、旅遊經濟的關鍵資源,讓地方品牌化(branding)。著名的美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提出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強調空間經驗是人文地理學需要重視的層面。事實上,歷史保存就是一種地方感的營造。因此,不盲目追求現代化,以保存為手段的地方建設,不但不是退化守舊,反而是一種創新的、特色的營造。
小小的、不起眼的鋪面工程,其實承載了一座城鎮、一個聚落、一條老街的歷史感與地方感。鋪面,不僅為了現代生活所需,也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堅持。因為時間所刻劃的鋪面,是很難複製的,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也很難找回歷史的風華;所以,原件保存與原貌整修是十分重要的。非不得已,需要更新之際,也記得向先人的智慧學習─些關於形式的、材料的、工法的細節。
金門傳統聚落的鋪面,基本上是一種外埕(門口埕、廟埕)的延伸與連結,並非都市開放空間的廣場概念。換言之,配合著建築物的朝向、開間數及其長度深淺,埕的鋪面尺度有所差異,但不變是鋪面的形制與模式。一般來說,明間(中央開間)及次間(兩旁開間)會有所分隔;內部天井亦然。若是以花崗石鋪設的話,以順丁砌為主;選擇紅磚的話,則往往在明間部分以人字砌處理之。建築物棟與棟之間的巷弄,一般則以紅磚順丁鋪設,耐用即可。這些做法行之有年,已經成為一種空間營造的文化傳統。
此外,在1910-30年代之間,受到南洋殖民地建築文化的影響,水泥壓花地坪(趁洋灰未乾,以雕飾花紋的板材輕壓,使之出現規則性、重複性的圖紋)鋪面相當普遍地運用天井及外埕上。
材料方面,早期門口埕或天井以鋪設花崗石條或尺二板磚為主。但2001年小三通實施之後,由於閩南(主要是泉州惠安一帶)花崗石材取得容易,價格不貴,一大部分原本應以尺二板磚鋪設的埕空間,全以花崗石條鋪設,造成風貌上的改變。
如果在每一次的建設中能多多留心這些小細節裡的文化內涵,那麼,我們的城鄉風貌將會更具魅力。鋪面所承載的歷史感與地方感,值得細細品味及珍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