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瓶蓋談起
暫且拋開環保的觀念。在隨處可見的超商裡,在隨手可買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時,看著店家料理的過程雖然機械,但當最後套上一隻看似無用的杯套時,所有枯燥又無趣的等待,都恍似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與人情了。
「不加糖。不加奶。」是我一貫的要求,端著咖啡杯,感受著咖啡順著紙杯與杯套傳來適度的溫度時,就感到店家的用心的細膩與體貼。尤其,看著一個小小的杯套上,有時名家畫作或是藝文的廣告;更覺得所謂的文創,可以在任何細小的舞台上飛揚,更可以飛舞在任何的微小的角落。
儘管,我知道這個小小杯套的來源,是來自高度興訟的美國,起因於一起炙熱的高溫,引來一場燙傷官司的結果。可是,這樣的結果,讓廠商注意改進,並研究出了一個小小的防燙杯套,讓意外不再發生,讓顧客興起了一種被尊重、被體貼,不是一種讓悲劇變成喜劇的更好結果。
因此,當看到金酒公司出產的金屬瓶蓋,割傷人的事件見諸報章後;就有著無限的感受。瓶蓋割傷人的事件,絕非首次;有著如此不幸的人,更非絕後。個人就有著這樣不幸的親身經驗,結果只是望著流淌出的鮮血,沒有去思考那或許是瓶蓋設計與包裝不良的後果,更沒有去想那是可以求償的題材;責怪的只是自己用力不當的粗心。
金屬瓶蓋如此,兩公升以上裝的陶瓷的瓶蓋更是不堪。難以開啟。難以傾倒。更難以蓋合。疑是塑膠製品瓶蓋內模,與58度的酒精接觸後,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化學因子,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開啟瓶蓋的過程像拔河,雖然贏了,卻酒灑滿桌的讓自己狼狽不堪。蓋回瓶蓋更是賭氣,如昔時不良學生頭上的大盤帽,歪斜的虛戴著,像是應付一個不樂意的檢查。傾倒時也要有過人的膂力再加上如履薄冰的敬慎,才能把如酒涓滴不漏的倒入與瓶口一般大的酒杯。
這些不愉快的經驗像個高欄,總阻擋著自己再去購買大容量金酒的腳步。金酒的包裝,不是IC產品。或許不應如郭台銘先生要求的「魔鬼就藏在細節裡」,或許也不應如賈伯斯所強調的要求每一個背面與細微處的精緻。
但僅是一個道歉、一個應注意的開啟方法,似乎太消極了一些。一個紙製的咖啡杯,都可以加上一個防燙的杯套,都可以加上一句溫馨的提醒,都可以把杯套當作一個文創或是一個廣告的櫥窗。而瓶蓋的製作包裝,在國內外的各式產品中,早已屢見並使用年久。
不能創新,至少可以模仿。傷害了一個消費者,就是傷害了所有的消費者,更是傷害了所有愛護金門島、金門酒的人心了!但在內心深處,多麼的希望金酒公司能有咖啡紙杯外的杯套的想法與作法,讓飲者在喝到甘醇佳釀的同時,更能感受到體貼、尊重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