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班長
不要再罵我們的下一代了,我們這些老人又不是聖人。──李家同
經常從孩子的口中得知學校的點滴,這不僅是親子互動及聯絡情感的一環,更是真實生活的分享。
或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聽到的多數是負面訊息與不良影響,亦迥異於自己歷史經驗的學校生活,諸如:老師管不動的學生,就隨他去了,睡覺也好,蹺課也罷,反正只要不影響其他同學的作息,睜一眼閉一眼,似乎也就成了部分老師教學與求生存的方法。
「這樣對嗎?」我經常如是的問自己,在諸多不同於過往經驗的體會中,世道的變化,人心的浮動,俱都不同以往,很慶幸當年自己的一念之差,沒走上老師這條路,也或因此有了更多身心靈鬆弛的機會,否則真攤上這類罵不得、說不得、管不得的學生,還真不知自己有多少脾性禁得起折騰。但現在的孩子也不全然都差,孩子的班長就是個不錯的典型。
那日,看到班長戴著手套及兩層口罩,在清理同學已然發臭的抽屜。稀奇的是從裡頭掏出來的東西,什麼都有。酸敗的利樂包、啃一半的麵包、長了毛的餅乾。
你不怕臭嗎?
誰叫我是班長。
短暫的對話後,孩子加入了清理的行列。我的腦海裡浮現了兩個細瘦的身影,在做一件對他人而言,可能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我的孩子而言,卻是一次珍貴的心靈的成長。一位好班長正用他的身教影響著我的孩子,這般的影響比任何老師的教學都來得巨大。
然而,成長本身卻是殘酷的。學校裡最廣為流傳的,總是某同學的惡行劣跡,甚至多數師長對此也是莫可奈何。以往是「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現在嗑了、踫了,都是一場作不完的惡夢,單靠愛的教育、精神感召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扭轉孩子已然偏差的價值觀,難如登天,隔離、放任或也是不錯的方法,至少,不會更差。
因為這樣的設想及作法,學習氛圍就沒法不悲觀。打鐘上課、敲鈴回家,日復一日的循環,孩子學到的到底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提早進了社會的染缸。孩子們早晚都得長大,但絕不該是揠苗助長。
我曾經很雞婆的寫了封信給孩子的老師,同他分析孩子在小學及國中受同儕對待,以及老師教學方式的不同,不想竟得到「不要拿我和super教師比」的回答。不同老師自然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目的應該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孩子教好,孩子要教得好,就該是「因材施教」、「適性教育」,因為不可能用一個標準、一種方法去應對背景迥異、質素參差的學生,但恰恰當下最流行的就是「混材施教」。雞兔同籠、不斷教改的結果,好班長愈來愈小,壞同學日漸坐大。
好班長可以效法、壞同學可資惕勵,「混材施教」的老師只能放任,抑或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