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怕病來磨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1,480

人老了,就怕病來磨,古人早有先見之明,宋朝蘇軾〈次韻答黃安中兼簡林子中〉七律一首言及自己年老病肺,春天很難再飲酒:「病肺一春難白酒,別腸三夜繞朱弦。群仙正欲吾歸去,共把清風借玉川。」明朝初年的劉伯溫有一首〈老病嘆〉,說自己還不到六十歲,身體衰朽,百病纏身,眼睛已花,筋肉顫抖骨髓枯竭,皮膚長了瘡瘤。朋友送來藥,剛吃還好,不久再度發病,「肺肝上氣若潮湧,舊劑再歠猶淋沙。」而且眼睛不像自己的眼睛了,牙齒不像自己的牙齒,用盡各種藥,也還是沒用,大概老來器官退化,生病難免,只能任其自然,「不如閉戶謝客去,有酒且飲辭喧譁。」以酒自我安慰。蒲松齡六十六歲時為牙病所苦,因此寫有〈上元日食粥隱落半齒〉、〈殘齒大痛〉、〈病齒〉、〈告齒〉、〈齒答〉等,看來牙痛連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文人多讀書,而讀書傷眼,因此為眼病所苦的也不少。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都寫有眼疾方面的作品。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自述身體欠佳的原因,來自青年時期的苦讀:「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因為辛勤攻書,身體一直不佳,壯年後「未老而齒髮早衰白。」不過比較嚴重的是眼睛的疾病,「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這無疑是飛蚊症了。〈眼暗〉一詩、〈眼病二首〉,寫自己早年因看書太多造成眼病,「千藥萬方治不得」,無藥可醫。歐陽修的身體在中年後,出現了狀況,而眼睛不好的毛病由來已久。〈鎮陽讀書〉詩說:「春深苦夜短,燈冷焰不長,塵蠹文字細,病眸澀無光。」,慶曆八年〈與王郎中道損書〉說:「目病十年,遽為几案所苦。」寫此詩時不滿四十歲,可見視力早衰。 黃庭堅〈次韻元實病目〉一詩,很詳細的說到「閱人朦朧似有味,看字昏澀尤宜懶。」無法像蘇東坡讚美李臺卿讀書廣博,眼光如月亮一樣,任何縫隙都能照到。不知為何眼睛會生病,讓人傷心流淚,「如何有物食明月,淚睫隕珠衣袖滿。」此詩任淵把寫作時間定於崇寧三年,是黃庭堅去世的前一年。我自己五十不到已患老花眼,較之前人,已經很幸運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