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炊煙初起憶灶時

發布日期:
作者: 蔡鈺鑫。
點閱率:896

我在高中畢業以前的金門歲月,幾乎都是依靠灶來炊煮三餐的。如今,金門島上,主要以瓦斯或電器燒飯,灶漸少見,然灶在我記憶裡,才炊煙初起。
古早些,金門鄉間,常見屋頂的煙囪,冒出縷縷煙雲。那煙雲,告訴我們,這戶人家正在炊煮晚餐。灶,燒著濃濃古典味,常用紅磚砌成,用的是大大的鐵鍋,燒的是柴火(枯樹的枝葉、花生的根莖葉、高粱的根莖葉等)。
俗知的「炊煙初起」,包含幾許印象。一是用灶作為烹煮的方式,尤其是長長的煙囪,冒出燃燒柴火的煙;二是古老些的煮飯方式,尤其是農業時代;三是利用大自然的樹木或植物,作為燃燒的工具。
之所以說「炊煙初起」,可能是因為,古早時候,用灶煮飯,用柴火燃燒。剛開始,需用火柴,將紙屑或易燃樹葉,加以引燃,算是起火。通常,傍晚時分,金門鄉村就會聞到燒柴火的味道,同時也會看見古厝聳起的煙囪,升起裊裊的輕煙。這就是「炊煙初起」,表示這戶人家在燒晚飯了。如今,這畫面,在金門恐漸少見了。
灶,在夏日中午,邊揮汗邊煮飯,甚是煎熬;不過,在寒風刺骨的冬晚,卻溫暖了整個家。通常家裡的灶有兩個大鍋,一個煮飯的同時,另一個炒菜。雙鍋齊下,晚餐準備起來就有效率多了。乾飯煮熟,盛到盤碗後,還留有鍋巴,算是用灶煮飯的「額外收穫」吧!鍋巴,嚐過的人都說讚:又香又脆!用灶燒飯,還有另一項「紅利」:烤甘藷。在燒飯到最後階段,丟下幾顆甘藷,用燒柴火的灰燼掩蓋,一兩小時後,就有「甜點」可享用了。
灶上的大黑鍋,一個月或更久些,總要清理一下沉積在鍋面的黑垢。我媽會整個鍋端起,到屋外的土地上,輕輕刮乾淨,地上就留下一個大大的黑圈圈,化成對小時金門一圈圈的記憶。
媽有時忙,常將飯菜先煮好,然後放在大鍋裡保溫,等我們放學回來,就能食用。灶鍋的保溫效果,僅一兩個小時,冬天天冷來得更短些。有時吃到的是半溫暖的(lukewarm)晚餐,這情況,等家裡有了電鍋後,才獲得改善。
有一陣子,我們瓊林古厝同時有兩間廚房,一間使用瓦斯,另一間使用灶,能親睹新舊烹飪方式共處一屋,今古相映,真有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