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因經濟衰退故﹖──退休軍公教為何不平則鳴
馬政府決定取消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引發反彈,又一次暴露其決策品質與操作手法的笨拙,此一施政風格若不改,未來還會引發更多問題。
此事肇因於政府財政惡化,勞保退休基金面臨破產危機,在野黨立委點燃議題,電視名嘴火上加油,在民粹操弄下,軍公教被污名化為「既得利益者」。陳內閣頂不住外界壓力,迅速作出停發決定,引起多數退休軍公教的不滿,並要求改變決策,反對黨則揚言「政府若翻盤將上街(發動群眾示威)」,讓馬政府進退兩難。本案雖仍有一些變數,但已讓退休軍公教對馬政府的信賴感降低,以及對執政黨產生疏離。
有人說這一切都是因為經濟衰退的緣故。如果今天景氣大好,建築業一天三、四千元工資請不到泥水工,產業界動輒發出十幾廿幾個月年終獎金,軍公教飯碗非但眾人不會搶著捧,外人反而會嘲笑他們只是一群拿著死薪水的呆瓜,而退休軍公教那一點退休俸也不會令人眼紅。
只是,如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攀升,大家搶當公職人員,努力拚了一、兩年,甚至三、五年才能擠進公門,百中取一,機會何其渺茫。幸運被錄取,普考起薪三萬六,高考四萬五,以投資報酬率而言,這待遇一點都不值得羨慕,等熬了三十年或更長時間,修成正果退休了,隨著個人的職位高低,政府給予一定的退休俸,這原本是國家制度的設計,也是僱主(政府)與受僱者(個人)之間的契約,是不應片面取消或改變的。
然而,問題又僅僅是出在經濟層面而已?這次讓退休軍公教人員扼腕的是,法律上不溯及既往與信賴保護原則不見了,當反對黨立委挾著民粹聲浪指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缺乏法源依據」,只是政府額外給予的福利時,未見政府官員盡到為政策辯護或詳查法令與對外解釋之責,而是在短時間內妥協,並美其名為明快處理,讓外界誤以為退休軍公教過去領的年終慰問金是「不義之財」。而執政黨一些立委對軍公教複雜的退休俸計算公式全然無知,盲目地附和反對黨主張,一位羅姓女立委甚至在政論節目上拿著紙板高談闊論,膨脹軍公教的退休所得,嚴重扭曲事實。
其實,當國家財政困難,需要共體時艱,只要政府做充分的溝通,退撫權益是可以拿出來檢討的,相信大家也會顧全大局,但當局必須維護退員的尊嚴與合理權益,而非任由外界汙衊與誤解。近期台灣社會這場打著「正義公平」旗號,矛頭對準退休軍公教的運動,只見名嘴在政論節目夸夸而談,挑撥離間,一些媒體又針對少數退員的情緒性發言擴大渲染,好像退休軍公教都是「反動派」,這種近乎清算鬥爭的手法,只會擴大社會的矛盾,無助於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民國七○年代服務基層部隊時,那時候每月的薪水袋總會註記一行字:「感謝您為國辛勞」,比起民間豐厚的待遇,這薪水數目微薄得可憐,但這樣的字句讓人感到溫暖,也覺得受到尊重。數年前退伍之後,每隔半年都會收到一封退休俸通知單,這通知單也成了退員與政府部門僅存的聯繫,最近我一直在觀察、等待,看看有關單位會不會利用這個管道,逐一發個信函,說明政府刪除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的決策考量等問題,以尋求大家的諒解與支持;然而,迄今並未見業管部門有這樣的動作。這也說明,馬政府的施政大方向雖然正確,但操作手法笨拙,既不懂得宣傳,也不會爭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