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961
字型大小:

「僑」者,暫居也。「華僑」就是一種身在海外,心繫家鄉的移民。華僑家庭也成為地理空間上散居、但經濟、文化仍保持一種共同體凝聚的特殊家族。因此,這群海外移民若有能力,他們總是在僑鄉購置田地,建起一幢幢的大宅第,修築宗祠與祖墳。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及落葉歸根是他們出洋的終極價值之實踐。
落葉歸根的意識,表現在日本長崎泰益號陳家及神戶復興號王家二個案例上,有著共同性與自身的特殊性。共同性的部分,包括他們的第一代(陳國樑、王明玉)均在晚年將海外事業交棒之後,返回金門安養,過世後並長眠於故鄉;此外,無論是陳家或王家,他們均通過僑匯、書信、歸鄉祭祖、建屋等活動,展現了海外商號對於原鄉家族的經濟照顧,且維持海外僑居地與金門之間親族臍帶關係。
然而,在家族共同體的凝聚過程中,兩者採用了不同的策略。泰益號陳家兩代人將長子(陳國樑長子陳世望、陳世望長子陳金鐘)、收養的日本孩子(陳國樑養子陳世科)或庶出的混血孩子(陳世望與日本太太所生的陳永義)出生於金門或帶回金門,讓他們在這裡度過童年時光,熟悉家族習慣與金門風土民情、語言文化,直到十餘歲再返日本加入泰益號,成為經營團隊的一員。簡言之,他們藉助閩南文化的薰陶,確保散居家族共同體的文化共性。
復興號王家則是在王明玉的號召下,以復興號的商業實力為後盾,在25年之間,返回金門購置土地新建了一個新的僑村,共18座建築物,其中16座傳統民居按房份分配給族人,1座祠堂(王氏宗祠)、1座學堂(海珠堂)為共有產業。復興號在王明玉晚年之際也進行分股,以各房份成員比例及對於商號的貢獻度等加以分配。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讓復興號得以進一步壯大,一方面有效地維繫了家族共同體的凝聚。
但是,這樣家族共同體的穩定性並不容易長久。首先,近代中日之間的歷史衝突,使得在日華僑商號無法永續經營,特別是1937-45年間的戰爭。一旦海外貿易受挫,經濟實力不復以往,當然會影響海外僑居地與僑鄉的關係;有些無法再繼續僑匯返鄉,海外家族成員多少受到僑鄉親族的責怪。更甚者,部分僑居地的華僑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無法繼續經營,只好結束海外產業返回故鄉。加上1949年之後金門成為封閉的戰地,以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臺灣斷交之後,許多在日華僑改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戰後在日華僑歸化條件嚴格,日本政府僅給永住權),在兩岸對峙的情況下,歸鄉更是遙遙無期。
這樣一來,落葉歸根成為一種無法實現的願望,更多的情況是落地生根的現實。這個趨勢,其實是移民的一種常態,日本華僑如此,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地亦然。
走過歷史,百餘年以來,在落葉歸根的願望下,海外移民對於金門僑鄉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但是對僑眷家庭或華僑家族的照顧,還包括對於宗族或跨宗族公共事務的參與,他們塑造了金門做為開放、進步僑鄉之形象,也在海外建立了鄉團、會館、祠廟、學校,傳播且傳承了中華文化。但歷史的變遷與轉折下,落地生根是海外華僑、華人必然的在地化過程,「日久他鄉變家鄉」。然而,他們的開拓者在僑鄉所遺留下來的空間文化遺產,卻成為今日金門文化資產保存、觀光發展的重要資源。華僑精神及其遺緒,值得我們省思與學習。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